2005年8月16日 教监[2005]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监察厅(局)、纠风办:
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使教
育乱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学校收费逐步规范,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
治理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乱收费依然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群
众对此反映依然强烈,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各地对此要高度重视,切实采
取有效措施,坚决遏制教育乱收费。秋季开学在即,为切实做好学校收费管理工作,
落实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有效制止教育乱收费行为,努力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现就有关政策规定重申如下: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坚决制止和纠正中小学
各种乱收费行为
各地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今年秋季开学时全面实
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任何地方、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迟实行。要坚决依照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
法的意见》(教财7号)制定本地的“一费制”实施方案,已制定的“一费制”实施
方案与中央要求不一致的,必须在秋季开学前予以纠正。严禁将国家规定之外的收费
项目纳入“一费制”中;严禁擅自提高“一费制”收费标准;严禁学校从代收费和服
务性收费中牟取利益;严禁学校为学生统一办理保险、征订和购买教辅材料。
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要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坚决禁止擅自扩大择校生人
数,降低择校生分数,提高择校生费用
坚决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将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纳入统一招生计划,严格执行
“限钱数、限人数、限分数”的政策,录取人数、分数和收费要坚持省定标准并向社
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严禁以任何名义挤占计划内招生指标;严禁擅自降低录取分
数线和扩大择校生比例;严禁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在择校费限定金额外收取其他任何
费用。
三、继续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进一步加强收费管理,坚决遏制与招生录取挂
钩的各种乱收费
各地和各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做
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财10号)规定,严禁以任何
理由、任何形式提高或变相提高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不准出台新的收费项目,也
不准向学生收取国家规定项目外的其他任何费用;严禁高校强行向学生提供有偿服务,
并从中牟取不当利益。
各地要进一步严格规范高校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的各种乱收费。
对顶风违纪、置高压线于不顾的违规招生、违规收费案件必须严肃查处,尤其是与招
生录取挂钩乱收费的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一经发现,要责令其主要负责人先停职检查,
再进行组织处理。
四、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坚决制止挤占、截留、平调、
挪用学校收费收入行为
各地要坚决贯彻执行《
教育法》和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教育经费预算安排、确
保实行法定增长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教146号)的有关规定,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进一步加大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年初预算安排和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均实
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要求。
各地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的同时,必须按照国务院有关
规定制定并实施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并认真予以落实。对财力确有困难的县(市、区),省、地(市)政府对其公用经费
缺口要予以补足。
各地要坚决执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严禁截留和挪用学校收费收入加强学校收
费资金管理的通知》(财综94号)的规定,严禁将学校收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严
禁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挤占、截留、平调、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
五、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教育乱收费行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依法从严治教,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学校财务管
理和收费审计,加大财务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和教育收费公示制
度,把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各地教育、监察和纠风部门要坚决把住学校秋季开学的关口,切实加大监督检查
力度,对顶风违纪的乱收费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仅要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责
任,还要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对借教育收费以权谋私和中饱私囊的,坚决依纪依法
从严查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一些在社会上
造成恶劣影响的乱收费案件,坚决予以曝光。
今年秋季开学后,教育部、监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联
合检查组,采取多种方式,对部分省份的治理工作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
题,不仅要坚决予以纠正,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并向社会公布。
各地要将本《通知》逐级传达到每一所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并通过新闻媒体广
泛宣传,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接受群众监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