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力应深化数据结构认知
录入时间:2008-09-17
【中华财税网2008/9/17信息】 近年来,计算机审计作为一种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的手段和方法,得到了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审计人员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专家经验和模块。然而,这些专家经验和模块的运行结果从精确度、准确度和完整性上,却值得商榷。究其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数据结构了解不够,在语句编写时,对条件的设定缺乏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此,笔者认为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力的根本在于正确认识数据结构,切实摸清被审计单位数据结构是提高计算机能力的关键。
一、深化被审计单位数据结构认知的重要意义
(一)熟悉数据结构能快速了解基本情况,发现内控风险点。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及金融机构都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辅助管理,常用的ERP系统、MRP—Ⅱ系统多是按照业务管理模式进行设计。为此,从系统设置中可以快速了解企业业务管理条线,从参数设置上可以清楚企业内部控制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所以,核实数据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迅速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管理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所在的过程。
(二)熟悉数据结构能快速理清审计思路,提高审计效率。计算机审计的实施,依赖于审计人员对具体业务审计思路的实现。只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结构,才能确保审计思路能编写成可以顺利执行的语句和模块,才能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得以在计算机支持下实现。同时,对数据结构有了深刻的了解后,方能顺利找出某些关键字段,保证审计思路连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银行财务费用进行审计时,抓住了“交易代码”和“交易网点号”这两个关键字段,从而利用计算机检索出该行员工工资外收入,查出该行虚列费用发放补贴的问题。
(三)熟悉数据结构能快速锁定审计线索,提升审计精准度。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常常遇到筛选出的结果存在数据丢失、数据冗余及重复计算等问题,这是因为审计人员编写的语句和模块存在漏洞。而这些漏洞产生的原因,则是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中某些参数的设定不够了解,在语句编写的过程中对于筛选条件的设定出现了偏差。以某银行贷款审计为例,审计人员在对该行贷款资金入股市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时,由于未发现“银证转账”交易码启用时间仅6个月,以交易码为关键字段进行检索,筛选出的仅是半年的数据,致使统计数据遗漏。因此,只有对数据结构有了足够了解,才能确保发现审计线索快速、准确、完整。
二、当前数据结构认知存在的两大误区
当前的计算机审计将重点更多的放在对模块的编写上,忽略了对其基础——电子数据的了解和研究,且形成了以下两个误区。
(一)数据结构就是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字典。通常数据字典仅包含系统中表的英文名称、中文名称、表中字段的英文名称、中文名称、字段类型、长度等内容。而数据结构不仅应包含计算机系统设计的数据字典,还应包括各系统间、表间关系图,更重要的是应包括系统中各参数字段的真实含义及相关背景。以业务表中“交易代码”、“应用码”、“业务代码”为例,这几个字段均可作为业务种类的区分标识,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业务人员可能是按照一个或几个字段来对业务种类进行区分,此时,仅仅根据数据字典中的字段说明是无法确认这种区分依据的。因此,对数据结构的了解应走出仅需查阅数据字典的误区。
(二)了解数据结构仅是审前调查阶段的一部分。通常计算机审计分为导入原始数据、了解数据结构、进行数据分析和筛选几个步骤。导入原始数据和了解数据结构是审前调查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了解数据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是短期的审前调查就可以完整实现的。通常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都较为庞大,数百张原始表,上千个的参数字段,只有在数据筛选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反复的印证,审计人员才能准确掌握各字段的真实含义。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到,了解数据结构是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一项工作。
三、深化被审计单位数据结构认知的基本方法
了解被审计单位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审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根据自身实践,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一)查阅法。查阅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相关资料是快速并完整了解其数据结构的一种方法。这些相关资料应包括系统设计的数据字典、系统间表间关系图、计算机系统说明等。另外,还需调阅具体业务操作手册,通常这些业务操作手册中会对具体的某些参数字段进行说明,有助于找出用于查询检索的关键字段。
(二)询问法。询问法主要是询问主要业务负责人在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方法。确认在某业务中哪些字段是必须录入的,哪些字段是可以不录入的;明确账号、客户号等编号的规则;核实各参数字段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真实含义和相关背景。通过询问,审计人员才能利用有效的关键字段编写计算机语句,避免以“可为空”类型的字段作为筛选条件,从而防止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
(三)观察法。观察法主要是观察业务人员实际操作过程,与前期查阅的资料和谈话的内容进行核实,观察其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操作。特别需要观察业务人员对重要字段进行录入时的习惯,对于非空字段的录入是否存在以特殊字符替代,对重要字段的录入是否存在随意性等。在计算机语句编写过程中,审计人员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才能有效避免冗余数据和数据丢失现象的出现。
(四)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即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筛选得出的审计线索进行抽查、核实,从而印证计算机语句及模块编写是否正确的方法。这也是了解数据结构中最难,最重要,却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一步。所谓最难是因为这项复核对审计人员要求较高,需要是计算机语句的编写人员,同时必须对相关业务比较熟悉,通过查阅业务档案,对审计线索进行核实,能够反推出计算机语句编写是否存在漏洞,并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语句和模块。所谓最重要是因为不经分析性复核,极可能存在筛选出的审计线索存在缺陷,使审计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却徒劳无果。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数据结构的误区,使审计人员往往会忽视对筛选出的审计线索进行分析性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