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进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现实思考
录入时间:2008-12-26
【中华财税网2008/12/26信息】 一、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环境分析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环境与美国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就产生动因而言,美国是由会计实践的要求自然而然产生了实证会计研究的,而我国不同,1988 年我国开始引进和介绍这一方法,当时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建立,之所以引进和介绍这一方法,是希望借此来提高我国会计研究水平。目前,我国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还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1)适合我国实际的经济理论和财务理论还比较薄弱;(2)证券市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相对较小;(3)政府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方式和重点不同,如“额度制”(1990 年-2000年)、“核准制”(2001 年3 月17 日开始)和“通道制”(2001 年4月)等中国特色;(4)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集中,而且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较小;(5)数据库建设还不够完善。
二、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作者的统计,从1988 年1 月到2006 年12 月,《经济研究》和《会计研究》两种杂志上发表广义实证会计论文209篇、狭义实证会计论文195 篇,共计404 篇,《会计研究》上狭义实证会计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从1997 年至2006 年分别是:1.41%、1.37%、2.22%、1.99%、2.22%、3.94%、6.29%、12.32% 、12.12%和21.56%。出版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著作5 部。可以说,初期阶段对西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介绍、引进和评价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从1994 年开始,陆续出现资本市场有效性、会计盈余数字的有用性等领域的实证研究,同时,实证会计研究的步骤也基本形成一套规范的程序。从1997 年以后,盈余管理、会计政策选择、资本结构、股利分配、财务预警和审计等方面的实证研究也在逐年增加。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存在片面认识
目前,在我国许多人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同时又有许多人在批评实证会计研究,如“会计实证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僵硬而简单”,“会计实证研究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会计实证研究只是验证了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没有多大用处”,“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不可靠”等。作者认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固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实践中要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会计研究方法。
(二)对会计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不当
1.选题上的创新性不足。按理说,我们的选题应该来源于实际,如最初的实证会计研究是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此项研究是针对“会计盈利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就像8个苹果减去6 个桔子所得出的差额一样,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一论断的。目前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选题基本上是跟着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步子走,正像汤云为和薛云奎在“中国会计研究评述”一文中所论述的那样:“中国会计实务和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无论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还是现在的市场经济会计模式,中国都没有经历过象前苏联和西方国家所经历过的那种自然孕育过程,都没有经历过一个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中国会计系统两次重大的会计变革,都是在充分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由学术界帮助完成的。”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也是如此。从实证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实证研究的选题都是在查阅大量国外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就每一研究主题最早的国内论文而言,论文的前面一般要用较大的篇幅对国外的文献进行综述。
创新对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提出的挑战是巨大的,因为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用我国的数据来验证欧美的各项理论,更重要的是要为我国特有的会计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及方案,为理论构建提供支持。①
2.直接引用国外模型。作者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结构、盈余管理等领域的实证会计文献进行剖析,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模仿国外的理论和模型。如,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随机游走的幼稚模型、市场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股票市场风险性的哈洛模型、马克维兹模型和VAR模型;盈余管理领域计算可操纵应计的Healy 模型、DeAngelo模型、琼斯模型;股利政策的林特模型、股利分配模型等。正像Simon GAO 在“数据库与中国会计·金融实证研究首届论坛”上所说那样,目前我国的实证研究大多数模仿国外的理论和模型,这其实并不是实证研究的目的,实证研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模型。①
3.过多使用线性模型而忽略非线性模型。在研究资本结构经济效果的21 篇文献中,1 篇没有建立模型,7 篇运用的是一元线性回归模型,10 篇建立的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只有3 篇建立的是非线性模型(孙青霞,2006)。另外在1994 年~2001 年《经济研究》和《会计研究》上刊登的40 篇实证会计论文中,15篇使用的是事项研究法(需要使用市场模型,市场模型也是线性模型),剩下的25 篇采用的都是一元或多元线性模型,尤其是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已经成为唯一的选择。
4.欠合理地解释结论。在此要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即强调一个好的研究不可能仅仅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只是整个研究当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学习和应用统计分析时,必须清楚地把握统计分析的方法论意义,自觉地将其服从于整个研究。
作者认为,对会计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不当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关注我国特有的制度环境。10%现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示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理论与方法背后的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现象提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而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又与相应的制度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不关注现象背后的制度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中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就容易照搬国外的做法,实证研究结论的解释就难以做到充分、有效。
三、改进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会计实证研究方法
1.正确认识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本质和特征。由统计方法的本质特性可以看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本质是回答现实世界“是什么”,而规范会计研究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问题是“为什么”现实世界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关于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是依赖会计实证研究回答的。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具有客观性、具有可验证性和具有发展性(相对性)。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以来源于实际的数据为依据,利用统计方法来揭示会计现象和会计实务的内在规律。因此,同样的数据、同样的方法应该得到大致相同的结论(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且由于数据的抽象性而使得会计实证研究的结论又具有相对性。
2.正确认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功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功能有:解释会计现象和会计实务;检验和发展理论;进行政策评价和建议;预测会计现象。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这些功能是靠人利用数据来发挥的。任何实证研究的成功最终都有赖于适当数据的获得,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通常获得的数据是非实验性质的,也就是说,这些数据不受研究者的控制。另一方面,虽然现实中有大量的数据可供实证研究之用,但是数据的度量常常不是很好,因此,研究者应时刻记住:研究结果不能比数据的质量更好。②
3.正确认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作用。有人批评说,会计实证研究只是验证了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没有多大用处。那么在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到底有没有用?即实证会计研究对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有没有贡献?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贡献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作者认为,衡量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是否有用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标准,即实证会计研究能够推进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使规范理论得到检验;二是实践标准,即实证会计研究能够推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推进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和健全我国资本市场。
4.正确认识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实证方法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有优点也有局限性。为了更好的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应认识到实证方法的局限性,由于实证研究在选题、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和样本选取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制约性,因此由此得到的实证结论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应该看到客观环境是错综复杂的,实证研究中所用的数据是对客观环境的抽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合理地解释实证研究的结论。
(二)正确运用会计实证研究方法
1.规范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范式。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一套具有规范程序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假设——数据——检验”三个关键环节,该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大量经验证据验证或修正前人的理论与假设。目前我国大多数杂志上的实证会计论文都比较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一般而言,在任何一项实证会计研究中,研究者都应清楚地说明分析中所用数据的来源、其定义、其收集方法以及数据中的任何差错(gaps)和疏漏(omissions)和数据中的任何改动。
2.提高模型构建质量,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有关模型。建立模型是实证会计研究关键的一环,选择模型数学形式的主要依据是经济行为理论。在国外的实证会计研究中,已经对市场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哈洛模型、马克维兹模型、DeAngelo模型、琼斯模型、林特模型、股利分配模型等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这些研究成果。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和财务学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理论模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释过去,尤其是历史统计数据,那么它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这就要求模型的建立要在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的全过程中反复修改,以得到一种既能有较好的经济学、财务学解释又能较好地反映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诸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不过,我国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进行模型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只是停留在验证国外诸多模型那个更适合我国的情况,作者认为,这种简单的验证还不够,应该根据我国的历史数据来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模型。
3.针对有关会计现象,提高实证研究中的参数估计和检验质量。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是实证会计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建立了理论模型并收集整理了符合模型要求的样本数据之后,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估计模型,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量。模型类型不同,参数估计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线性回归模型,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有: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目前我国实证会计文献中几乎使用的都是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很少使用最大似然估计,且非线性模型也很少使用。当然参数估计方法不同,所用的检验方法也就不同。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4.提高研究成果的预测性。目前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文献主要是用于检验和发展理论、解释会计现象和实务、进行政策评价和建议,至于预测功能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如财务困境的实证研究是否可以根据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用上市公司前几年的数据来预测它们的未来财务状况,把有可能ST 公司分离出来。
5.优化会计实证方法应用的环境。任何一项实证研究赖以成功的要素有三个:理论、方法和数据。①那么对实证会计研究而言,那就是经济、管理、财务和会计理论,它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模型方法和计算方法,它是实证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数据——包括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统计数据和非统计数据(如调查数据)、报刊资料和网络信息等,它是实证研究的原料,三者缺一不可。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管理、会计)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会计的数量关系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从建立与应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的全过程可以看出,理论模型的设定、样本数据的收集,则必须以对会计理论、对所研究的会计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即使是涉及数学方法较多的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等,单靠数学知识也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应加快我国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以及财务理论和会计理论的研究。目前,统计方法和计算方法的书比较多,但关于模型方法的书比较少,尤其是比较适用的告诉人们如何建立模型的书更少,因此应呼吁有关研究人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编写出适用的操作性强的书籍。“数据对于实证会计研究而言,就像空气对于人的生命一样是必需的”(罗炜,2005)。数据库的质量直接影响实证会计研究的质量,因此,应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实证会计研究高质量的数据库基础。同时,要加强数据库建设,降低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本。
(三)重视培养会计实证研究人才
资本市场的规范亟需实证会计研究的指导,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实施需要实证会计研究提供证据支持,规范会计研究的固有缺陷需要实证会计研究来弥补,实证会计研究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应创造条件、投入资源,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掌握先进研究方法的骨干团队。
1.建立有效的机制。领导重视、经费到位。由于实证研究是依据实际数据来检验理论假设的一种研究方法,数据、模型、假设、检验是实证研究的重要要素。其中数据是最基本的要素,目前我国已有CSMAR 系列数据库,CCER 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巨灵金融数据库,色诺芬数据库,BvD 全球金融、财务分析、各种宏观经济指标库,ALJC 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购买和更新是需要成本的,因此,院校领导对实证会计研究重要性的充分理解,对培养实证研究气氛的提倡以及对增加学术资源的大力支持,对实证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建立研究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实证研究的成本比较高,通过建立研究机构、进行合作除了可以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每个研究者负担的研究成本外,还具有以下优势:可以利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缩短研究进程,提高科研质量;可以通过学术研究上的“传、帮、带”,促进学术群体的形成和壮大;还可以增强研究主题的系统性,避免重复研究和“游击研究”。编写合适的教材。当前关于方法的教材和关于会计理论的教材相互分离。即现有教材要么只讲方法,如统计色彩特别浓,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无从下手;要么是只对有关教材进行评价,没有将方法和会计理论结合起来。因此应编写适合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教材,如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章探讨,使初学人员对实证会计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认识,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设会计实证方法课程。在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层面开设实证会计方法课程,密切结合有关基本理论、实证研究文献、统计软件(SAS、SPSS、Matlab、EViews、STATA等)来讲授和学习。经济理论、会计理论和财务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对实证会计研究是大有裨益的,会计实证研究过程的选题、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实证结论的解释等都离不开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研究人员不仅知道实证会计研究是怎样做的,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对实证结论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