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启示
录入时间:2008-08-29
【中华财税网2008/8/29信息】 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揭示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它兴起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还很不成熟。
一、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从1990年开始,理论界便对社会责任会计各领域进行探索,如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等。在实务界,关于企业披露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仍然停留在原始的自发阶段,至今仍然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职业团体,都没有高度重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仅有个别部门对此作了相关规定。由于制度的缺陷以及其他原因,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规范、不完整,难以满足国家管理部门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1]。根据统计资料,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报表体系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如人力资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员工福利信息等情况反映不足,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比较全面地对上述信息进行披露。特别是钢铁、冶金、化工材料、煤炭、造纸等行业,污染比较严重,且要消耗大量资源,这些行业的企业年报中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少。其次,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大部分企业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方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没有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披露量化的会计信息,因此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最后,现有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例如,企业把交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等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将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这样使得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环境保护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社会对此也十分重视。1995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会议,讨论了《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事项的披露》等文件,标志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成为世界发展的课题。1998年,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具有系统、完整、权威性的国际指南作用。
(一)美国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DavidFLinones在《会计杂志》上发表了《社会经济会计》,首创了“社会责任会计”一词[2]。之后,社会责任会计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理论界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973年,奥斯特斯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又一次掀起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浪潮。美国政府机构,如联邦贸易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职业安全和事故防护局等,都要求企业提供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美国会计学会(AAA)也要求企业在年报中披露社会责任活动业绩、人力资源、社会费用及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信息。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已经有几十项准则涉及社会责任问题。例如,1992年11月发布的SFASNO.112雇主对雇用后福利的会计处理,1993年6月发布的SFASNO.116捐赠收入和捐赠支出的会计处理,1998年2月发布的SFASNO.132雇主对养老金以及其他退休后福利的披露等。
(二)法国
在工业化国家中,法国最重视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法国政府于1977年以正式法令和政令的形式要求企业实施社会会计,要求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必须编报社会平衡表。从1984年起,所有社会平衡表必须列示最近三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符合标准的企业分别编制。社会平衡表应当包括职工人数、工资成本、健康和安全保护等七项内容,每项内容又分为若干个子目。这些要求具体详细,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福利主义倾向。同时,法国政府还要求企业注意改善环境,如:治理废水、废渣、废气,降低资源消耗,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服务和捐赠等。
(三)其他国家
英国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也十分关注。在法律上要求各公司在社会报告中应当披露有关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职工福利、慈善捐赠等信息。1992年英国政府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 mentSystem)BS7750,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管理法规。
德国、瑞典、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也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作了一些规定。目前德国有20家最大的公司定期发表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者使用。还有一些国家要求企业编制增值表,既要提供财务成果又要提供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评述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西方日趋成熟。虽然社会责任会计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社会责任会计在西方已经从空想走向现实,并且日趋完善。早期仅有少数生产石油、化学药品的大公司,如英国化学工业公司、英国石油总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日趋完善,众多中小型企业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理论界与实务界也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环境、雇员、能源、人力资源、社区活动、社会贡献、产品的性能和安全、职工福利、商业道德等方面。各国因国情不同,信息披露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例如:法国强调公司提供“社会平衡表”,披露与员工相关的问题;美国公司被强制要求披露环境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土壤污染的问题;英国强调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大部分国家采用货币与非货币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披露。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多样化。有的将信息放在财务报表中,有的将信息放在财务报表注释中。关于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应该侧重定量反映还是定性反映,还存在争议。大部分企业采取折中的形式,即既有定性反映又有定量反映。西方国家常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叙述性反映、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以附注形式反映、运用独立报表反映(污染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增值表等)、经济计量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等[3]。
四、启 示
社会责任会计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充实了会计学科的内容,并将会计的作用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提高。它对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从而促使社会整体效益的提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借鉴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先进经验,对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由于我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员下岗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修复生态与保护环境方面的贡献,如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情况;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如招募员工人数、员工技术培训、员工工资水平、员工福利情况、工作条件的改善等;对社会的贡献情况,如对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事业的捐赠;对社区环境美化、公共交通、娱乐设施等的贡献。企业收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收益信息可以反映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品种和数量、为国家上缴利润情况等。产品和服务的贡献,主要包括产品的使用效能、使用年限、产品的安全信息、产品的售后服务等。
第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4]。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成本与效益原则,对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于小企业而言,可以在现有的报表体系中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科目尽可能单列,但是设置的新科目应当与原有科目相对应,例如,在“管理费用”科目下单设“环境治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等科目,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单设“公益、福利及捐赠支出”等科目。对于无法量化的信息,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用文字表述的方式披露。对于大中型企业以及污染比较严重、资源耗费比较多的小企业,不仅应当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单列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在附注中披露定性信息,而且还应当单独编制“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利润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等。第一张报表反映企业社会责任资产情况,如环境资产、人力资产、在建社会资产等,社会责任负债及权益,如应纳税款、应付工资及福利费、应付环境治污费、绿化保护费等信息。第二张报表反映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收支情况以及社会责任利润情况。第三张报表反映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发生变动的情况。
第三,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共同努力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政府部门应当聘请专家学者对不同企业、地区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调研,及时制定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模式等给予明确的界定,并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促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