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特征分析
录入时间:2008-04-29
【中华财税网2008/4/29信息】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为金融业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市场参与各方,特别是广大投资者期望注册会计师能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约束内部人控制和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中屡屡出现虚报、假报利润、欺骗投资者的现象,这就使得上市公司与为其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而近年来深沪两市中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日益增加,也正是这种冲突的最后表现。
对于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从80年代开始西方的一些学者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最终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Chow和Rice(1982)提出的“不清洁审计意见观”,认为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在随后的一年更有可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二是Schwarz和Menon (1985)提出的“财务困境说”,他发现财务状况恶化、濒临破产的公司更倾向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达到更便于粉饰报表的目的。三是Lys和Watts (1994)提出的“诉讼风险观”,他认为公司盈余管理的规模越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风险也越大,当注册会计师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时,会计师事务所主动拒绝该项目的可能性比较大。四是Johnson和Thomas(1997)提出的“交易成本观”,他们认为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是出于降低审计费用的原因,这是一个“寻求最低交易成本的经济权衡过程”。我国的学者近年来也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研究,耿建新、杨鹤(2001)认为收买会计政策和地方保护主义是我国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土要原因。而李东平等 (2001)则认为想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才是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原因。
笔者在本文中不准备对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再进行研究,而是以沪深两市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公司的各种特征及其股价的市场反应,以期让投资者对该类公司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本文样本的选择是我国沪深两市1996一1999年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A股上市公司,我们把B股上市公司排除在外,主要是因为B股上市公司是由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或中外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其更换原因与A股公司有很大的差异。同时,1997年原四川会计师事务所、原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原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某些原因在执业资格上存在问题,其所拥有的上市公司客户均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这种更换为强制性更换,亦未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根据以上原则,笔者从三大证券报和有关的证券类网站上收集的样本总数为136家。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的基本特征
1.样本公司的市场与更换年度分布
在所选取的136家样本公司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87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49家;在年度分布上是1996年23家,1997年32家, 1998年32家,1999年49家(见表1)。通过表1可以发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多。在研究期间内,样本公司1997年及1998年的数量一致,较1996年仅增加了9家,而在1999年,样本公司陡增了17家。这可能与1998年底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有关。也就是说,事务所改制以后风险意识有所加强,从而使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冲突有所增加,导致了更换会计师的现象大幅增加。在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竞争混乱的局面下,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现象今后可能还将有增无减。
在市场分布方面,样本公司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数量明显多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量,4年内深圳市场的样本公司为87家,而上海市场的样本公司为49家,深圳市场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数相当于上海市场的178%。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离香港资本市场较近,更容易接受香港以及西方国家的市场理念,从而使深圳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高于上海市场。因此上市公司更加容易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也造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激烈竞争。截至2000年,注册地为广东的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为11家,而注册地为上海的仅有7家。
2.样本公司的行业分布
按深圳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行业分类规则,将上市公司分为工业、商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五类。根据此分类,136家样本公司行业分布是:工业类的上市公司最多,共有79家,占全部样本公司的58.1%;其次是综合类公司26家,占19.1%;然后是房地产类上市公司1 4家,占 10.3%;商业类和公用事业类比较少,分别为10家和7家,各占7.4%和 5,1%。这五个行业的样本比例与这些行业上市公司数占总体(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是相对应的。样本小不存在某行业显著大或于小于总体比例的情况。也就是说,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与公司的行业没有直接的联系。
3.样本公司上市年度分布
表2列小于136家样本公司上市年度及该年新上市公司的情况。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得到:不论是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看,更换公司的比例和数量都与该年指数涨跌密切相关。特别是样本公司占当年新上市公司比例与指数(用上证指数代表)的相关系数更是达到了0.74,说明在牛市中上市的公司今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可能性比在熊市中上市的公司要大,比如在 1991、1992年牛市中上市的公司后来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比例都超过1/4,1992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值33.3%,而这一年又是我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一年牛市;1994年、1996年的牛市行情中上市了很多公司,但这些公司后来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比例也是很高的;1993年初与1997年初也出现了一轮牛市,但行情在这两年发生了反转,所以这两年上市的公司的更换比例居于中等水平。在1995、1998这两年熊市中上市的公司以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比例最低。这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我国股市在牛市中大量发行股票筹资,而其中有很多素质不好的公司也乘机上市,这些公司在上市几年后很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而采取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利于其进行所谓的“盈余管理”。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
1.样本公司更换前的财务状况
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一般而言都具有相对较差的财务状况,而且在更换前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我国市场上的该类公司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我们首先将各年度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更换前一年的EPS(每股收益)与市场平均 EPS进行一下比较(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总的来说样本公司的盈利状况比市场平均水平要低,而且从1996年到1999年,它们之间的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到 1999年,样本公司的平均EPS为负,与市场平均的差距达到了-0.242元。这说明我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也不尽如人意,而且有逐年恶化的趋势。
在对平均数作了简要分析之后,笔者再对样本公司的内部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探析。根据我国股票市场一般的分类方法,本文根据样本公司更换前一年度的EPS将其分为亏损公司(即 EPS<0)、绩平公司(即0≤EPS<0.2)、绩良公司(即0.2≤EPS<0.5)和绩优公司 (即0.5≤EPS)四类。表4列示了各年度样本公司业绩分布情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亏损公司及绩平公司数量逐年增多,该两类公司数量共为65家,占全部样本公司的比例为48%,绩优公司特别少,4年一共才8家,不到样本总数的6%。另外,1998年我国股票市场开始实施ST制度,即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要被特别处理。样本公司中 1998、1999两年的ST公司比例分别为 21.9%和24.5%,远远高于整个市场平均的1.5%和2.7%。这也为“财务困境说”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2.更换当年与更换前一年各财务指标比较
根据上述分析,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在更换前都有比较差的财务状况。当公司盈利状况不理想时,管理当局就有动机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达到美化公司盈利的目的。因此可以推断,样本公司更换会计师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美化其盈利和财务状况,那样样本公司在更换会计师后当年度的盈利及财务状况将会有明显的好转。为此,建立以下假设:
H0:更换当年与更换前一年相比,样本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无显著变化;
H1:更换当年与更换前一年相比,样本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有显著的好转。
为检验该假设,笔者采用的财务指标体系中有如下几类:一是以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代表的公司盈利情况;二是以每股收益增长率为代表的公司盈利趋势;三是以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为代表的公司盈利能力;四是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为代表的公司偿债能力。对于研究样本,由于部分公司的财务指标出现剧烈变化,而且有的公司后来被查出属于虚报、假报利润欺骗投资者,这些公司的存在,将会影响样本的总体情况,因此本文将这些奇异样本点予以剔除。剔除后样本包括130家公司。检验方法采用单侧配对样本T检验。表5列示了检验结果。由表5可知,从盈利指标来看,更换后当年样本公司的EPS比上一年有所好转,却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公司股本的规模变动有关(如1997年度样本公司,其1996年平均股本总额为25321.85万股,而在1997年其平均股本总额为36884.11万股),股本增加摊薄了EPS。但是,对于反映公司盈利情况的其他指标,主营业务收入(10%显著)、主营业务利润(5%显著)和净利润(10%显著)却显著好转;另外,反映盈利能力的主营业务利润率(5%显著)和净资产收益率(10%显著)亦出现了显著好转。而其他指标,检验差异并不显著。由于国内股市更多关注的是公司的盈利(包括收入、净利润及EPS)和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而对于其他财务指标则关注的少一些,公司管理当局需要美化的也往往是这些指标。因此,检验结果可以说大体上是拒绝了零假设,也就是说,认为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后当年度公司的财务状况比更换前有显著好转。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的股价特征分析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股票价格将及时准确地反映所有与公司价值有关的信息。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样本公司在更换前有较差的财务状况,而在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后,其财务状况有显著的好转。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推测样本公司在更换前股票价格应该走低,至少其收益率应该在市场平均收益率之下,即具有负的超额报酬率;而更换后其股价才会有一个回升的过程(具有正的超额报酬率),最后将趋于稳定。然而市场上这些公司股价的实际表现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笔者以下将对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进行检验。
本文收益率分析的指标采用月收益率指标。研究时期包括更换前后各一个年度,即样本公司在更换年度的日历1月为t+1期,一直到12月为t+12期,同理更换前一年度12月为t-1期,直到前一年度的1月为t-12期,一共24个月。由于要求有L-12期的股票价格数据,所以样本公司中的IPO公司必须剔除,这样以下分析的实际样本容量为94家。股票的收益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市场的平均报酬率用上证综合指数代表,其计算公式如下:
第i只股票在第t期超额报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i只股票在第T期累计超额报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检验的方法是单样本双侧t检验,即检验样本公司股价在研究时期内务期的平均超额报酬率是否等于零。根据检验结果,我们发现样本公司在全部的24个月中,有16个月具有正的超额报酬率,仅8个月有负的超额报酬率。根据t检验的结果,样本公司共有8个月的超额报酬率通过检验,其中7个是显著大于零,仅有一个是显著小于零的(t-l期)。说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在更换前后两年的时间内,股票价格有上涨的趋势,而且有比较明显的正的超额报酬率。这一点可以从样本公司累计超额报酬率的折线图中看得更清楚(如图1)。我们发现,从更换前12个月一直到更换后12个月,样本公司的平均累计超额报酬率全部在零以上,而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结果与我们在财务分析中得出的推测是不相符的。这说明了在我国的股市中,投资者并不是根据公司业绩来选择股票的。
如前所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一般伴随着财务状况的恶化,这就增加了其进行“重组”和“报表粉饰”的可能性,市场上的主力机构就会利用这些潜在的“概念”推高股价。使得该类公司的股票价格出现异常反应。当然,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也可能是导致股价偏离实际价值的原因之一。
结论
本文对我国沪深两市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在牛市中发行股票的公司比在熊市中发行股票的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大;
(2)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在更换前财务状况普遍有恶化的趋势,很多公司甚至处于“财务困境”中而成为ST、PT公司;
(3)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在更换后的当年度里,其财务状况有明显的好转,说明这些公司有可能利用盈余管理对其财务报表进行了粉饰;
(4)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的股价在更换前一年到更换后一年的时间内有异常的正超额收益,说明该类公司的股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投资者在投资该类股票时应谨慎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