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股票期权计划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录入时间:2008-03-04

  【中华财税网  2008/3/4信息】 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是期权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解决会计问题,股票期权计划就无法进入规范的操作和实施,本文主要就美国有关股票期权的会计制度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提供参考。 

一 会计处理方法 

关于股票期权会计制度,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只在准则的第19条和34条分别作了要求,一是披露该事宜;二是提供每股收益稀释的计算。在美国通用会计原则下,一个公司对职工发授股票期权不但要披露该事宜,而且要进行复杂的会计处理,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APB Opinion No.25(以下简称25号意见书)《对职工发股的会计处理》(Accounting for Wtock Issued to Employees),(1972年由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的);二是SFAS No.123(以下简称123号准则)《股票补偿的会计处理》(美国FASB于1995年10月发布)的。25号意见书仅使用于对职工发授的计划,发授给非职工的期权必须按照123号准则的会计方法处理,但非职工董事会被视为职工并包括在25号意见书的应用范围内,处理方法与职工计划相同。对独立的公司顾问人士,25号意见书进行分类规定,最新的征求意见稿建议把该类人士从25号意见书的应用范围中剔出,即被视为非职工。下面就两种方法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 

1、APB Opinion No.25会计处理模式 根据25号意见书,股票期权的价值计量使用内在价值法,所谓的内在价值是指市场价格高于行权价格的部分。股票期权分为固定型的和可变型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计量的时间不同。固定型股票期权计划没有订立业绩目标,只要工作年限达到规定即可取得股票认购权,计量日是授予日,同时固定型股票期权往往把行权价格设定为授予日的市场价格,内在价值一般为零,而可变型股票期权计划规定所能购得的股票数量取决于雇员将来的服务或业绩状况,这时计量日为数量和价格双方都已知的第一日。在这种情况下,授予日不作会计处理,会计期末对行权价格和可购数进行估计,得出报酬成本,以后每会计期末对以前估计的报酬成本加以修正,直至服务期满日,可变型股票期权的价值应小于固定型的,因为雇员只有实现业绩目标才能行权。 

2、SFAS No.123的会计处理模式。FASB主张以公允价值来确定补偿费用(Compensationcost),这种方法不同于以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为基础来确定补偿费用。但这些主张受到极大的挑战,以致于FASB后来不得不做出妥协,作出鼓励而不是要求企业运用公允价值法的规定。也就是说,允许企业仍选择内在价值法来核算股票期权。但需要追加披露两种方法对本期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的影响。FASB的结论是股票期权计划应当确认报酬成本,包括市场价格等于行权价格的固定型股票期权,理由是:(1)股票期权具有价值;(2)股票期权产生了报酬成本,应当正确计入企业的净收益中;(3)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能够估算股票期权的坐标。关于计量日的选择,FASB认为授予日比较合理。因为在这一日,雇员与企业双方都确认了计划的条款,雇员开始为了得致期权而提供服务,企业也开始承担义务,并且这种选择与公认会计原则下其它权益的计量一致。 

二 会计处理中的几个问题 

在25号意见书和123号准则中,都把股票期权划分成补偿性和无偿性两种,但划分上有些区别,其中25号意见书规定,凡是同时符合以下四项条件的,即为无偿性的,否则即为补偿性的。1、全体专职职工都可以参与;2、股份被平均的分给所有合格的职工,或者依据工资的一个统一的百分比分给职工,该条件可以限制每个个人职工可购买股票数量。3、期权的可行使限应订为一个合理的期限内;4、认股价与市场价之间的折扣不能超过一般股票发行的合理折扣,美国税务规定第423章容许使用的15%被认定合理的折扣率。 123号准则规定,无偿性计划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否则为补偿性计划。1、全体专职职工被赋予平等参与该计划的机会;2、该计划没有选择权的特征;3、行使价与市场价格之间的折扣不能超过:(1)重大的公开发行的每股发行价的5%;或(2)对股东再发股票的合理的每股折扣。 

期权计划中的主要会计问题就是对补偿费用处理问题,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 

1、补偿费用的确认问题 123准则认为,在采用公允价值法时,补偿费用应以报酬award的价值为基础计量。实际确定是很复杂的,通常先要计算单个期权的价值采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再计算预期给予vest的期权数,然后确定补偿费用金额。25意见书则认为,补偿费用应以计量日股票市价超过股票期权的行使价格的差额来计算。显然,APB No.25要求的方法要简化得多,但从会计信息相关性角度考虑,123准则的要求要强于25意见书的所要求。 

2、补偿费用的衡量问题:25号意见书规定:补偿费用=在“计价日”(MEASUREMENT DATE)股票公允价格超过行使价格的部分。根据该公司,补偿费用可能为零。比如,2001年5月1日,A公司向其高层职员授发10000份股票期权,行使价格=该公司股票20001年4月1日至4月29日的平均收盘市价*105%=15.2元,行权日为2002年5月1日起,如果授权日每股市价为15元,因行使价格〉授权日价格,则补偿费用=0,如果授权日每股市价为15.5元,则补偿费用=10000*(15.5-15.2)=3000元。会计处理为: 

借:所有者权益---递延补偿支出 3000 
贷:所有者权益---股票期权 3000 

在2001年财务报表中的费用分摊=3000*8/12=1998 

借:补偿支出(利润表) 1998 
贷:所有者权益--递延补偿支出 1998 

123号准则,一般公司来计算其购股权计划的补偿费用是采用一个购股权定价模型(option pricing model),该模型须考虑6个因素,即行使价格、股票市价、期权的预计有效期限、股票价格的预计浮动性、预计股票股利和无风险利率。 

3、补偿费用的提取问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相应的规定,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如果以等现值或较现市值不利价格发行经理股票期权,其费用不必从公司利润里提取,如果较现值有利价格发行经理股票期权,其费用必须从公司利润中提取,但公司也可在会计处理上享受好处。例如,如果一个经理人员获得10000股经理股票期权,授予价格为25元一股,授予日市场价格为50元一股。公司必须从其利润中提取250000元管理费用。如果当经理人员行使期权时,股票市价上涨到60元一股,差价收益为(60-25)×10000=350000元,这笔费用公司不必从利润中提取,无形之中,公司可少从利润中提取100000元。 

4、补偿费用的入帐时机 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倡经理股票期权在发行时即作为管理费用入帐。从表面上看,这种入帐方式有两种好处:一是有助于股东了解公司管理层报酬及管理成本情况,从而有效加强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二是经理股票期权在发行时即入帐,可以减少公司税负,而且如果期权最终未行使,可以节省基于这部分的税赋。但是这种入帐方式其实是弊大于利。首先,它有可能降低ESO的激励作用。因为如果ESO在行使以前就要从公司利润中提取,会导致公司利润的下降。公司利润下降,有可能使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从而使ESO贬值,经理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公司业绩下滑,利润再次下降,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如果ESO作为管理费用在发行时就入帐,就更可能形成上述恶性循环局面。因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经理人员的薪酬中绝大部分是ESO,而且这些公司正处于发展时期,资金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大笔费用从公司利润中提取出来,势必会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其次,实行ESO对于股东来讲,意味着公司不用支付大量现金,而只是通过授权经理人员享受股票升值所带来的利益而起到激励作用。如果ESO即时入帐,很明显,它的这种作用将会被大大抵销或消失,从而加重了股东的负担。 

5、补偿费用的记录问题 123号准则认为,在采用公允价值法时,补偿费用应于期权给予日确定;25号意见书则认为,补偿费用应于计量日确定。何为计量日?其通常指单个雇员有权认购的股数以及期权或行使价格均知道的第一天。对于许多的股票期权计划,计量日通常是期权给予日;而对另一些股票期权计划,计量日通常为行使日。本文认为,以股票期权给予日作为股票补偿费用确定日,相对要合理一些。因为,从这个日期起,相关的雇员就获得了行使期权的权利,相对应的这部分股票,企业是不能随意处置的,而且雇员也因为这个权利开始为公司提供劳务。 

25号意见书和123号准则对这个问题处理上是一致,其中的规定:补偿支出应在职工提供按期权计划中规定的劳务时记录,一般来说,服务期限应是股票期权从授权日至行权日的期间(待权期Vesting period),如果计划是基于职工以前的劳务,补偿支出必须全数在期权授权日入帐,如果公司提供的是周年性的期权计划(即每年均会授权的计划),则该计划通常被视为基于职工当年的劳务,纵使职工仍需要符合计划所需要求。对于由主要股东(持股10%或以上者)建立或提供的股票期权计划,根据美国会计师工会对25号意见书的说明,可假设该计划是由该公司直接建立的一样来进行会计处理。 

三 关于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 

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公司需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以下四方面的信息: 

一、 一个有着一种或多种股票期权计划的公司应提供该计划的详细,包括该计划规定的一般授权原则及条文,例如被授权资格及行使股票期权资格的要求、股票期权行权期的最长时限、已批准用于发行有关股票期权的股票或其他证券的数量。 

二、在损益表中须披露的信息有: 

1、下列各类股票期权的数量和以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执行价格:年初发行在外的股票期权、年末发行在外的股票期权、年末可立刻行使的股票期权、本年度经授权可发行的股票期权、本年度已行使的股票期权、本年度撤消的股票期权、本年度过期失效的股票期权等。 
2、本年度被授权的股票期权在授权日公允价格以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总额,如果某些股票期权的行使价格与股票授权日市价不一致,则应按以下三种不同类别分别披露其加权平均的行使价格和加权平均的公允价格:当行使价格(1)等于、(2)大于或(3)小于该股票在授权日的市价。
3、本年度为估算股票期权的公允价格所选用的方法和重要假设的描述,包括以下用加权平均计算所得到的信息:无风险利率、预计有效期限、预计股价波动、预计股利等。 
4、由于股票补偿性计划所产生并在损益表中确认的总补偿费用支出。
5、对已发行在外的股票期权计划的重要修正条款。 

三、对于最近期的资产负债表日的发行在外的股票期权,须披露其行使价的范围以及加权平均的剩余行使期限。如果行使价格的范围很大,比如最高的行使价格超过最低行使价格的150%,行使价格就被划分为不同的范围组别,以便能有效的评估可能因行使股票期权而发行的新增股票的数量和时间及在行使股票期权时能收到的现金。须披露的信息按每个不同的范围组别分别列示如下: 

1、 发行在外的股票期权的数量、加权平均行使价、加权平均剩余行使期限;
2、 目前可立刻行使的股票期权的数量、加权平均行使价格。 

四、当公司继续采用25号意见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该公司须于每年披露该公司若按照123号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产生的净收入及每股收益。 

五 两个实例 

第一个案例:采用25号意见书会计处理法 

假设2000年3月1日,XX公司向其高层职员授发10000份股票期权,行使价格=股票2000年1月1日至2月29日的平均价格*105%=5.2元,授权日每股价格为5元。期权待权期为1年。 

根据25号意见书,该计划为补偿性计划,因为该计划仅授予经选择的职工,并且由于行使价格大于授权日价格,故补偿成本为零。 

如果假设授权日价格为5.5元,公司高层职员2002年1月1日行权,则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补偿成本=10000*(5.5-5.2)=3000 

借:所有者权益-递延补偿性支出 3000 
贷:所有者权益-股票期权 3000 

在2000年财务报表中的费用分摊=3000*10/12=2500 

借:补偿支出(利润表) 2500 
贷:所有者权益-递延补偿性支出 2500 

对2001年财务报表的影响 

借:补偿支出(利润表) 500
贷:所有者权益-递延补偿性支出 500 

对2002年财务报表的影响 

借:现金 52000
    所有者权益-股票期权 3000
贷:股份资本(所有者权益) 10000 
    资本公积(所有者权益) 45000 

如果继续假设公司高层职员于2001年2月1日自动离职,其期权资格丧失,则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对2000年财务报表的影响: 

借:所有者权益—递延补偿性支出 3000 
贷:所有者权益-股票期权 3000 

借:补偿支出(利润表) 2500
贷:所有者权益-递延补偿性支出 2500 

对2001年财务报表的影响: 

借:所有者权益—递延补偿性支出 3000
贷:所有者权益-股票期权 500 
    补偿支出(利润表) 2500 

如果继续假设股票期权于2008年2月28日失效(即行权期为授权日起8年),期内公司高层职员从未行使期权,则对2000年和2001年的财务报表的影响同上,对2008年的财务报表的影响如下: 

对收入无影响 

借:所有者权益-股票期权 3000
贷:资本公积(所有者权益) 3000 

第二个案例:采用123号准则会计处理法 

假设S公司为一家公众上市公司,2001年1月1日授予其雇员(包括经理层)最大有效期为十年的股票期权。所有期权的行权价等于授予期权当日的股票市场价格,待权期为3年,公司所得税率为34%。 

1、授予期权数量(万股) 90
2、被授予的雇员人数 3000 
3、预计的每年失效的百分比 3% 
4、股票市场价格元 50 
5、行权价格元 50 
6、期权的期望寿命(年) 6 
7、无风险利率 7.5% 
8、预计的股票收益率的波动率 30%
9、预计的股息回报率 2.5% 

我们根据FASB123号准则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1、公允价值 运用后面六项的条件,代入Black-Scholes模型(对股息修正),可以计算出每一股期权公允价值的为17.15元。 

2、补偿费用:S公司每年失效的股票期权比例为3%。那么,在赠予日(2000年1月1日)估计等待期结束后可行权的期权数量为821,406股(900,000×0.97×0.97×0.97)。估计的总成本为14,087,113元(821,406×17.15), 

在三年等待期中每一年的摊销成本是4,695,704元(14,087,113÷3)。会计报表如下记录补偿费用(元): 

2000年 

借:补偿费用 4,695,704 
贷:溢缴资本金——股票期权 4,695,704 

    由于有抵税效应,补偿费用可以抵减税收1,596,539元(4,695,704×0.34),所以补偿费用对收入的税后净影响为3,099,165元(4,695,704-1,596,539)。对税收的影响如下记账(元): 

借:递延税收资产 1,596,539 
贷:递延税收费用 1,596,539 

    但是,S公司实际的期权失效率与预计的失效率不同(即雇员的实际离职率与预计的不同)。会计记账只是在2001年年底时才将预计期权失效率调整到6%(实际的期权失效率),这样预计到期可行权的股票期权就是747,526股(900,000×0.94×0.94×0.94),如此修正后的期权补偿费用为12,820,071元(747,526×17.15)。这样,就要对实际的股票期权补偿费用和已经记账(2000年和2001年)的补偿费用,进行调整。在2001年12月31日,根据新的失效率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如下(元): 

修正后的全部补偿费用 12,820,071 
修正后的累积成本(截止2001年底,12,820,071×2/3) 8,546,714 
已经在2000年和2001年确认的成本(4,695,704×2) 9,391,408 
在2001年12月31日进行的成本调整 (844,694) 

实际的会计记账是(元): 

借:溢缴资本金——股票期权 844,694 
贷:补偿费用 844,694 

借:递延税收费用(844,694×0.34) 287,196 
贷:递延税收资产 287,196 

    2002年的会计记录如同2000年的内容,不过是反映调整后的期权失效率,即该年的补偿费用是4,273,357(12,820,071÷3)。在2002年12月31日,股票期权等待期结束前,实际可行权的股票明确了,实际的期权失效率也知道了,这时根据实际的期权补偿费用对前三年已经记录的补偿费用数据进行调整。 

表一、固定股票期权(一次到期全部行权) 

年度  全部赠予价值(元)   年度税前成本(元)  累积税前成本(元) 

2000   14,087,113           4,695,704            4,695,704 
      (821,406*17.15)      (14,087,113÷3) 
  
  
2001   12,820,071           3,851,010            8,546,714 
      (747,526×17.15)  [(12,820,071×2/3) 
                        -4,695,704] 
  
2002   12,820,071          4,273,357            12,820,071 
      (747,526×17.15)   (12,820,071÷3) 
  
    在期权行权时,行权价为50元,股票市场价为70元,为记录因行权而增发的股票,普通股账户增加的总量为收到的现金和溢缴资本金贷方已经累积的总量这两部分之和。同时,对递延资产和递延费用进行冲销。 

如果期权过期未执行,溢缴资本金账户将结转其它资本金账户,先前已经确认的补偿费用将不会被修正。 

以下是对上述会计记账方法的讨论。 

(一)本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股票期权的会计记账,1、假设所有期权经过3年等待期后,全部一次行权(cliff vesting),实际上有的期权计划是分批、分期可行权的(graded vesting),比如上例中,同样的赠予期权,可规定第一年可行权25%,第二年可行权25%,第三年可行权50%。2、假设期权总数、行权价格一开始就给定(fixed stock option),实际有的期权计划的总数、行权价格是不固定的,比如上例中,可行权数量根据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变化:如2002年12月31日,公司股票价格比3年前上升了5%,则每个员工可行权100股,公司股票价格上升了10%,则可行权200股,公司股票价格上升超过了20%,则可行权300股。再比如期权计划中,行权价格是可变化的,典型的是对某一个市场股价指数(如S公司所属的行业股价指数)进行指数化。如每一年年底市场股价指数当年上升了10%,则期权的当年行权价格上升10%,如下降,则同样调整行权价格。所有这些具体的股票期权计划的会计记账,都是建立在本文案例基础上的变化。 

(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非公开上市企业实施的股票期权计划。假设P公司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向它的100名员工赠予了100股股票期权,三年后全部可行权。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fair value)和期权的行权价格都是5元。期权的期望寿命是8年,无风险利率为7.5%。P公司可以计算每一个股票期权的最小价值(minimum value),这个最小期权没有考虑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性(公司股票实际上没有二级市场)。计算如下:股票的公允价值为5元,行权价格的现值为2.74元(按每日复利率贴现为现值),则每一份期权的最小价值为二者之差2.26元。 
(三)股票期权计划对公司每股盈余(EPS)的影响。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颁布的15号意见稿(APB Opinion 15)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31号(FASB 31),专门对股票补偿计划(包括股票期权计划等股票相关的收益计划)影响每股盈余计算作了规定。采用的方法称为库存股票方法(treasury stock method)。就是不管股票期权是否已经行权,都把它当作已经行权处理。则计算当年所有发行在外的期权假设行权所得的收益,并用此收益来计算当年可以回购公司的股票数量,期权行权所增加的股票数量减去回购股票数量,就是计算当年每股盈余时所要增加的公司股本总数。 

假设某公司2000年和以前年度赠予的股票期权余额为4,600,000股,预计行权4,500,000股(其余部分失效)。发行在外的期权的加权平均行权价为40元,2000年公司股票价格的平均价为52元,年底股价为55元。则计算假设的行权收益为(单位:元): 

(注:期权的行权收益必须加上已经反映在补偿费用账户中的余额,这与真实行权中将溢缴资本金账户余额结转普通股账户是一致的。上面的补偿费用余额为年初与年末的平均数。) 

 则最后用来计算每股盈余的股本总量,在原来的股本总量上增加股票数量730,769股。这样就反映了股票期权计划对每股盈余的稀释效应。 

(四)应用Black-Scholes 模型来反映ISO的成本,B-S模型的假设值得讨论。为衡量ISO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B-S模型基于以下三个重要假设: 

1、 股票的回报率呈对数正态分布,且它的波动性可由股票价格的标准方差来衡量;
2、 期权可以自由交易; 
3、 在约定期之前,不能行使期权。 

    然而,现实市场的诸多缺陷影响了运用B-S模型衡量ISO价值的有效性: 

1、 ISO不可转让; 
2、 经理管理企业可能不能达到一定期限,失去了行使ISO的资格;
3、 对卖空的限制阻碍了无风险套利。 

    以上因素减少了ISO最终行使的可能性,ISO的价值也因此降低。于是B-S模型得出得仅仅是ISO的上界。它的一些缺陷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如它对企业未来的波动的推断以历史波动为基础,只是一种预测,对规模庞大且发展较成熟的企业,可以认为它的波动遵循历史趋势,但对于规模小且刚起步的企业,这样的假设不一定能成立。尤其是B-S模型假设期权市场价值是企业股票市场价值的增函数(Lambert and Larcker,1984),这与引入ISO方案后,企业价值波幅降低是不一致的(Banerjee,1993)。而且,持有ISO的经理可以影响股价及其波动,所以B-S模型的波动假设更不能成立。 

主要参考文献: 

1.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23, FASB Original Pronouncements 1996/1997 edition, John Wiley&Sons, Inc.1996. 

2. Baneryee, A. “Changed in ESO Disclosure Rules for ESO: Implication for Valuation”, JAAF, 1993. 

3. 曾晓松,1998,“经理股票期权的设计、估价、会计反映与改进”,《证券市场导报》1998年第4期 

4. 李曜,2000,“我国高新技术板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方案设计”,《中国证券报》2000年4月10日 

5. 李曜,《股票期权会计制度研究》(亚太金融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知道了期权的价值,则接下去的会计记账与上述案例是一样的。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