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财政动态信息 > 正文

甘肃:三方面发力 推动部门预算编制审核工作提质增效

录入时间:2025-11-04

  为切实做好属地中央预算单位年度预算编制审核工作,精准落实财政部部门预算管理要求,甘肃监管局统筹谋划,从三方面发力,推动预算编制依法合规、科学精细。

  一、加强统筹谋划,夯实审核基础

  (一)完善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工作启动前期,着重围绕夯实组织基础、理顺运行机制积极组织筹备,系统梳理工作目标、明确任务边界,迅速组建起一支“权责清晰、协调联动、闭环管理”的专项审核小组。细化各成员职责分工,从政策解读、材料初审、问题反馈、结论汇总等各环节明确责任,构建起“领导统筹抓总、把控方向,成员分工协作、具体落实”的高效工作格局。二是与属地中央预算单位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实时获取最新政策解读文件、阶段性审核进度要求及中央预算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信息,从源头杜绝因政策理解偏差、数据不准不实等导致的审核误差。三是组织专题研讨会,围绕审核难点案例、创新工作方法开展深度研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审核工作格局,为审核工作有序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能力建设,推进审核标准化。

  组织全体审核人员参加财政部组织的预算管理和改革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紧密围绕预算审核核心内容,从收支测算的具体方法与规范要求、项目立项的合规性与必要性审核标准、绩效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可衡量性指标等关键事项入手,加强审核人员在新政策理解、新流程操作等方面的培训辅导,提升审核实战水平。

  二、坚持过紧日子要求,严控支出预算

  (一)严格核实基础数据,筑牢预算编制根基。

  一是精准核验人员编制。以预算编制单位最新人员批复文件为根本依据,按照“逐单位摸排、逐岗位核对”的原则,对各单位在编人员数量、人员类别、薪酬标准等关键信息逐一核验,重点排查是否存在超编进人、编外人员违规占用编制资源、薪酬标准执行不规范等问题,确保人员编制数据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二是盘清资产状况。对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数据,综合运用系统数据比对、查阅资产登记台账、实地清点资产实物等方式,对各预算单位的房屋建筑物、设备器具等固定资产、专利、软件等无形资产存量情况进行全面清查统计,盘清资产底数,精准掌握资产使用状态,有效避免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问题。

  (二)优化社保缴纳范围,压减非必要支出。

  一是强化项目支出必要性论证。对各预算单位申报的项目支出,严格开展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论证。通过查阅项目立项依据、实施方案、前期成果等相关资料,结合单位职能定位和年度工作重点,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结合以往对项目支出的全流程监控情况,严防通过调剂预算科目、拆分项目立项、虚增项目内容等方式规避审核、套取资金,确保有效压减非必要支出。二是依法依规精细化审核。对照国家及地方社保法规,核查参保险种、费率及参保范围执行情况,比对人员数据。按照上年度工资总额标准,核查缴费基数是否涵盖全部收入,结合单位人员增减计划,测算下年度缴费规模并评估需求合理性,确保预算合规精准,保障社保基金平稳运行。

  三、聚焦成果运用,拓展审核实效

  (一)构建预算监管全流程闭环体系。

  以预算审核为核心支点,推动其与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年度决算合规审核、专项任务跟踪评估等工作深度融合。同时,将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效益等关键指标,作为检验预算编制科学性、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形成“编制—审核—执行—评估—优化”的完整工作闭环。

  (二)抓实问题整改与长效机制建设。

  坚持“审核与整改并重”原则,在严格把控部门预算编制审核关口的同时,同步强化预算单位问题整改的督促指导。针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及管理漏洞,逐一制定针对性整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引导相关单位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完善配套政策制度,不断提升部门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三)系统推进审核成果转化应用。

  针对预算审核过程中发现的制度性、系统性问题以及苗头性风险隐患,建立专项台账跟踪监管,及时向有关单位反馈意见,并通过报送专题材料等方式提出政策建议。从工作机制优化、技术方法创新、流程标准完善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可复用的审核思路与实操技巧,提炼形成具备普适性、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体系。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