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货处理该如何筹划
录入时间:2002-06-03
【中华财税网北京06/03/2002信息】 旧货是指进入二次流通,具有部分使用价
值的旧生产资料和旧生活资料。今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有关销售旧货和
旧机动车的增值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引起了纳税人的广泛关注。
《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的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字[2002]第29号)规定的内
容有两项:第一项是纳税人销售旧货,包括旧货经营单位销售旧货和纳税人销售自己
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无论其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一律按4%的征收
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第二项是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
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售价超过原值的,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
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旧机动车经营单位销售旧机动车、摩托车、游
艇,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新的销售旧货政策降低了增值税征收率,即由4%降为2%,无疑减轻了纳税人税
负。但是否因此而使销售旧货的税收筹划变得没有意义了呢?回答是否定的。由于种
种原因,企业,尤其是具有明显季节性生产、销售特点的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经常
会产生大量旧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不仅会造成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且会占用
资金,降低资金周转率,企业及时处理旧货、增加现金流入很有必要。在旧货处理中
有税收筹划空间,利用好税收政策,可以使纳税人在旧货处理时获得节税利益。
旧货处理的筹划要点
只要产生旧货,就会给企业带来利益损失。因此从根本上讲,企业应有计划地组
织生产或经营,做到物尽其用,尽量减少积压。产生积压物资后,应及时对积压物资
进行准确的分类管理。例如积压物资大体上可以分为旧固定资产和旧流动资产两类,
旧固定资产又可分为作价可能超过原值的固定资产、未使用的固定资产、降价处理的
固定资产等,旧流动资产包括旧的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
对于产生旧货较多、较频繁的企业,可以将上述归类管理的旧货评估作价后,投
资组建旧货经营公司。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可避免处理旧资产时,因作价过低
而被税务部门认定为非正常损失,要求转出购进时已抵扣的进项税额或按组成计税价
确定其销售额;其二是通过旧货经营公司处理旧货,由于有专业经验,可能产生较多
经营效益。
旧货处理的实例分析
某商业企业A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现有一批积压物资,账面净值为500万元,其
中包括:已使用过的出租的固定资产50万元,未使用过的固定资产10万元(账面原值),
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40万元(账面原值300万元),旧流动资产400万元。经过评估,以
上资产的评估值分别为:39万元、11万元、25万元、335万元。该企业对上述旧货有
下列两种处理方式:
1.按以往的处理方法,A企业在评估值的基础上降价5%一次性处理给旧货经营
公司。根据市场调查,旧货经营公司有5%的净利润(按评估值计算)。
2.按处理给旧货经营公司的价格作价投资组建旧货经营公司,经营公司再按相
同的净利率销售旧货。
对以上处理方法的税收负担分析如下:
采用第一种处理方法,A企业销售旧的流动资产,不能享受增值税优惠。所以,
销售旧的流动资产应纳的增值税计算如下:335万元降价5%后为318.25万元,因为
其为含税销售价格,应换算成不含税销售价格,即用销售价格除以1.17为272万元,
再乘以17%税率,应纳增值税46.24万元。
销售出租的固定资产,因其不属于固定资产目录范围,应缴纳增值税;销售未使
用的固定资产也应缴纳增值税;销售已使用过的、售价低于原值的固定资产,免纳增
值税。因此,销售旧固定资产应纳增值税为: (39十11)/(1十2%)× 95%×2%
=0.93(万元)。
以上两项合计应纳增值税为47.17万元。
采用第二种处理方式,A企业将旧货对外投资视同销售,因为销售价格相同,应
纳增值税仍为47.17万元。与第一种处理方式不同的是,旧货经营公司再销售旧货时
需要再缴纳一道增值税,应纳增值税计算如下:销售公司按全部旧货的评估价格410
万元,加上5%的利润后对外销售,销售价格为430.5万元,换算成不含税价格后乘
以2%征收率,应纳增值税为8.44万元。
表面上看,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增加了8.44万元的增值税,似乎不划算。
但应该看到,因为企业自己成立旧货经营公司处理旧货,增加了不含税销售额5%的
利润20多万元,扣除缴纳的8.44万元增值税,还可获得11万多元的收益。
那么,是否选择第二种方案就一定划算呢?不一定。因为设立旧货经营部门需要
增加管理成本和注册、登记、年检等成本,决策者要比较节税利益和所付出成本的大
小。在本案例中,因为处理的旧货数量较大,选择第二种办法是有利的。纳税人在操
作中应该注意,用旧货投资,虽然其投资确认值可低于评估值,相当于成批处理旧货
可享受一定折扣。但不能太低,如果过低,就存在被税务部门认为是关联交易而需要
重新定价的风险。(a20020521007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