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资本进入酒店业的创新 可合理地规避税收负担
录入时间:2006-07-17
在利润平均化的作用下,传统的酒店业正在从主要依靠产品市场的服务交易寻求投资回报,转向主要依靠以土地、建筑物、设施设备、品牌等有形或无形资产的产权交易来寻求投资回报。
地产资本正是在此背景下长驱直入酒店业,并真实演绎着这一商业规律。
酒店业的利润模式,可从经营者与投资者两个视角去考察。前者考虑经营毛利率(GOP),后者则注重投资回报率。而投资回报率又可从短期与长期两个角度加以分析:短期投资回报即经营利润减去业主成本;长期投资回报则为短期利润之和加上土地和资产溢价,而这正是地产资本进入酒店业的主要考量目标。
从酒店业现状来看,高档饭店、经济型饭店有利可图,中间业态则多处于亏损状态。一般,企业资产总额是由所有者权益与负债两部分构成。两者之间有一个适当比例,如果负债比例过大,那么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成本就会高到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中国酒店业的资本构成是,业主投资形成的所有者权益所占比例太低,而融资成本相对太高,居高不下的财务成本导致“饭店为银行打工”的局面。
从长期利润看,投资者更多是从商业地产的角度去考虑回报。由于土地稀缺,业主有足够的耐心持有酒店项目,一旦进入产权交易程序,投资方就很容易收回投资并享有土地和不动产溢价带来的资本收益。另外,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中长期走向也会带来酒店项目的升值,特别是对海外投资机构来说,尤其如此。
当然,中国地产界挺进酒店业也有其现实动机。
首先,能开辟地产资本新的产业增长空间。经过几年的超常繁荣,目前地产界逐渐走向理性,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渠道。与民用地产的一次性购买不同,投资酒店,转向商业地产,可为地产不断带来现金流。目前,投资酒店业这一安全性较高又有资本增值前景的产业,无疑是很多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的一个较优选择。
其次,商业项目的群落式开发,可形成产业共生关系。地产进入酒店,不会只开发单体酒店,多数会采取群落开发的形式。这样,酒店与周边小区、写字楼和商厦形成一个建筑群落,进行良性互动,从而提升了各种物业价值,实现了两个群体间的共生共荣。
第三、合理地规避税收负担。在项目群落中嵌入酒店建筑,对于开发商来说就可以把企业所得就地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从而享受财务杠杆的益处。
不同产业类型和企业形态之间的融合,将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创新机遇。商业地产与酒店业的融合也将如此。
随着资本意志在中国酒店业的彰显,交易对象将从产品和服务变为企业,酒店本身将成为交易对象。实际上,很多国际知名的(假日)酒店品牌常会成为资本市场的并购对象。
目前,中国酒店业缺少的不是规模,而是品牌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仅仅依靠酒店自身的积累难以支撑品牌的快速扩张。商业地产资本的介入,则为酒店品牌的培育和扩张提供了难得的资本支持。
另外,由传统的旅游住宿企业在管理运作的层面通过管理合同、特许经营、顾问管理、项目合作等方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而不从投资层面进行大规模的并购与重组,那么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就很难实现。地产界进入酒店业,通过资本纽带,对产业存量进行整合,必能加速酒店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在此,我相信,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将为中国酒店业与商业地产发展带来新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