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时间:2025-04-29
开展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是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力举措。内蒙古监管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财政部党组安排部署,立足地方实际,不断优化监管方式,持续提升监督效能,助力中央重大政策落地见效和地方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一、把准方向,落实中央精神“不走样”
全局始终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会监督重要论述精神作为预算执行监督的首要任务,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监管工作的根本遵守。局党组站在助力推动完善财政管理和改革发展的高度,靠前指挥,坚持问题导向,把查实查透相关问题作为提升工作质效的总要求,多次研究部署预算执行监督相关工作。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定重点监管领域,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为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安全高效用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领域发展提供监督保障。如围绕“三北”工程、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对相关资金使用情况开展重点监督,确保资金准确高效投向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把控节点,预防预算执行“不及时”
把准预算执行的“脉搏”,保障资金及时支出见效。一方面,按照预算执行节点阶段性调整监管重心。年初,系统梳理全区资金分解下达情况,保障自治区各项工作和项目顺利启动实施;年中,提前谋划、集中力量开展重点监督,精准捕捉资金使用高峰期的潜在问题,及时纠偏;年末,重点关注各地资金支出异常情况,通过数据分析、现场核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规范管理。另一方面,根据资金性质理清监管重点。如对惠民惠农的补贴类资金,重点监控预算执行进度与时间进度是否协调,补贴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受益对象手中,同时了解民生政策在地方落实情况,是否存在政策执行偏差、受益对象不精准等问题。对建设类资金,掌握不同领域项目建设周期,及时查看资金支出与建设周期是否匹配,同时重点检查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用途,是否存在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问题。
三、协同联动,监管覆盖“无死角”
面对内蒙古地域广、实地监管难度大的实际,与各级财政部门加强沟通联动,及时掌握各地预算执行的特点和动态,并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因地制宜制定监管策略。如对经济较好的地区,重点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项目实施进度;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着重监督资金的拨付到位情况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情况。针对各地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向自治区财政及相关主管部门及时下达整改函,扎实推动整改,引起各方重视,督促树立财经纪律意识。注重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交流,开展调研走访,深入了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收集基层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积极为政策完善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
四、数据赋能,资金流向“无遗漏”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常态化监控和梳理分析。强化跟踪转移支付资金流向,从资金分配下达到管理使用各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和预警信息,直接对接财政及资金使用单位核实并督促跟踪整改,确保资金按照既定用途和标准使用。加强大数据分析,从不同维度分析资金使用效益和预算执行情况,为选取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监管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建立常态化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进行线下重点核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格局,让预算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在监督的“视线”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