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时间:2025-04-25
当下,跨境交易日益频繁,企业跨境支付的税务合规性成为税务监管的重中之重。国家税务总局儋州市税务局依托“税路通・跨海行”跨境税费服务品牌,运用大数据强化监管,实行“跨境协查三步法”等举措,助力企业在跨境业务中降低“出海”风险。
用好大数据实施跨境支付监管
在数字化时代,税收大数据蕴含着巨大能量,儋州市税务局捕捉这一趋势,构建“数据对比+风险预警”机制,对国际运输费用对外支付实施全链条监管。
“我们将对外支付国际运费数据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代扣代缴申报表数据进行比对,一旦企业对外支付国际运费的金额与代扣代缴申报数据不符,便可精准发现潜在税务风险。”儋州市税务局国际税收管理科副科长李志鹏说。对外支付国际运费数据与对外支付税务备案数据比对至关重要,借助海南省税务局数据管理平台,该局开展了多维度的数据比对工作,及时察觉企业在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环节是否存在遗漏或错误申报的情况。
在实际监管中,这一机制成效显著。通过数据分析,该局发现辖区内的A企业近年来对外支付的3.48亿美元海运费,存在未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的潜在风险,便向企业发出提醒,并指导A企业财务负责人完成申报。
同时,税务干部发现,企业开展跨境业务过程中,在跨境支付税务申报方面存在较多认知盲区,如A企业财务负责人提出“进口报关环节已经缴纳国际运费进口增值税,为何现在还要代扣代缴”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儋州市税务局组建专家团队,编制国际运输税收政策指南,到企业开展“政策穿透式辅导”。为使企业更直观地理解政策,专家团队采用“政策汇编+案例解析”的方式,详细阐释进口报关与对外支付环节纳税主体的差异。
“在进口报关环节,纳税主体主要是进口货物的收货人或其代理人;而在对外支付环节,纳税主体则是境外货物运输企业,支付运费的境内企业需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税务干部王璐介绍道。同时,结合我国与对方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中的国际运输条款,团队指导企业如何享受协定待遇优惠政策,并协助企业合规办理了跨境支付涉税申报业务。
“税务部门的政策辅导让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理解国际运输税收政策内容,对企业规范跨境业务操作非常有帮助。”A企业财务负责人说。在税务辅导下,A企业主动申报缴纳代扣代缴税款9600余万元,并进一步完善内部风控机制,将跨境支付合规审查纳入业务全流程。
做好跨境协查保障企业权利
在跨境贸易中,企业时常面临的另一项难题是,因税收居民身份证明难以取得,无法享受税收协定待遇优惠政策。A企业财务人员反馈,由于跨境运输业务时间跨度久,部分境外企业会出现因注册地址、联系方式变更而联系不上的情况,从事跨境业务的企业难以取得税收居民身份证明。针对这一情况,儋州市税务局创新推出“跨境协查三步法”:
第一步,通过企业提供的跨境业务相关材料,利用跨境涉税信息网站,查询境外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及通信地址,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第二步,制发中英双语《税务事项告知书》,并采用国际邮寄方式送达境外企业。告知书详细说明企业取得境内收入情况及拒绝合作的处理措施,确保境外企业清楚了解相关要求。第三步,畅通跨境沟通渠道,利用专线电话、传真及邮箱等中英双语咨询方式,及时响应境外企业诉求,解答其涉税疑问。
截至目前,已有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非居民企业在收到《税务事项告知书》后,主动通过电话联系税务机关,表示愿意积极配合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等资料,履行纳税义务。在儋州市税务局的帮助下,A企业顺利取得日本和新加坡非居民企业提供的税收居民身份证明4份,享受税收协定优惠政策退税6202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