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正文
发改办就业[2021]535号颁布时间:2021-07-0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不断进步,为劳动者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创造条件,就业灵活化成为持续性趋势,新兴职业种类越来越多,灵活就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各部门在支持灵活就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宁波人才市场时指出宁波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支持政策值得好好总结。为深入了解宁波市灵活就业人员支持政策情况,我委深入调研,总结提炼了典型经验做法,现印发给你们借鉴参考。
各地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扎实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尽可能让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得到保险保障,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有关情况及时报送我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我们将择优分批宣传推介。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21年7月2日
宁波市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支持政策和主要做法
宁波市作为国家计划单列市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持续提升,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在灵活就业方面,宁波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大创业创新支持力度,出台实施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支持政策,健全新业态用工制度,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和职业职称体系,切实维护好灵活就业人员各项权益。
一、健全新业态用工政策,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宁波市把积极应对灵活就业作为新形势下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强化政策引导。2021年1月,出台《宁波市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实施办法》,重点从鼓励电子劳动合同签订、搭建企业与从业人员互通联系平台、优化技能培训和人才服务、加大新业态企业放管服力度、多途径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完善新业态领域劳动用工治理体系,促进了灵活就业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市共有网络约车行业企业25家,已许可驾驶人员4.1万人;电子商务行业企业5.8万户,直接间接从业人员50万人;网络送餐行业从业人员4万人;快递物流行业企业156家,在职员工3万人。新业态用工总量超过全市就业登记人员数量的10%,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和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类创业人员“自己干”
宁波市对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各类创业人员给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引导灵活就业群体更好创业。
(一)强化资金支持。将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扩大到所有在宁波初创5年内的人员,创业者社保补贴、创业场租补贴、创业带动就业岗位补贴等政策覆盖所有在宁波初创3年内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巡游出租车营运司机和网约车平台专职司机购置车辆,可按规定申请不超过营运车辆购置总额的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2020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5亿元,新增创业实体17.16万家,其中个体经营占67.6%。
(二)打造创业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校、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开展创业孵化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家、市级众创空间85家、注册创客7800余人。累计举办创业沙龙219期、创业集市63期,服务创业者近7万人次。
(三)实施创业引导。连续5年举办中国宁波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吸引200个参赛项目落地宁波。连续13年评选大学生创业新秀130名,创办的企业在2020年度实现产值54.97亿元,带动就业1.5万余人。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得到保险保障
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不确定、社保参加难问题,优先探索工伤保险向灵活就业人员覆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职工养老、医疗保险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参与,提高灵活就业人员保障水平。
(一)探索推进工伤保险向灵活就业人员覆盖。允许建设施工企业人员等单独参加工伤保险,目前全市建设施工企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88.7万人,非全日制职工参保1.77万人,超龄人员参保1.34万人,实习生参保0.24万人。2020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允许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按规定先行参加工伤保险。
(二)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工养老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允许本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到2021年4月底,两项制度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2.5万人和54万人。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每人每月450元的社保补贴,2020年全市共发放补贴4.76亿元,惠及6.17万人。
(三)加大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灵活就业人员保障力度。积极引导新业态企业探索符合用工特点的商业保险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开发灵活就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由平台承担费用,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人身意外风险保障。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试点保险公司开发满足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需求的专属保险产品,鼓励相关企事业单位以适当方式提供投保交费支持。
四、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培训,完善职业职称体系
对灵活就业人员实施有针对性培训,有效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完善职业职称体系,实现灵活就业人员顺畅获取相应职称。
(一)开展灵活就业针对性培训。着眼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发布69项项目制培训目录,大力开展项目制培训。2020年累计完成线上线下各类培训65.2万人次,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占11%。
(二)加快实施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11.5亿元设立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多形式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2020年全市发放补贴5.3亿元,惠及灵活就业人员7.2万人次。
(三)完善灵活就业职业职称体系。畅通灵活就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符合条件的新业态专业技术人才可按规定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2020年底,举办宁波市快递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会,400余名“小哥”参加,189人取得初级、中级职称。
五、加强公共服务,切实维护好灵活就业人员权益
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灵活就业工会组织建设,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平等享受工会福利,确保其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一)优化公共服务。深化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应用,大力推进灵活就业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实现服务“掌上办、线上办”,优化灵活就业人员识别、管理、转介服务,加快实现各部门数据畅联共享,强化供需精准对接,改善服务体验。
(二)健全工会组织。全面推进“三新”领域八大群体入会,组建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房地产中介行业工会联合会、养老服务行业工会联合会以及医养照护行业工会联合会等组织,目前全市灵活就业会员约5.5万人。确保互助保障、工会普惠活动、困难职工认定、送温暖送清凉慰问活动、劳模评选等工会福利对灵活就业人员无差别落实。
(三)加强维权服务。发挥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关联企业和劳动者协商确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职业安全保障等劳动权益事项。推进“安薪在甬”工程,推广“掌上仲裁”,依法纠正拖欠劳动报酬等行为,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云端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