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地方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晋地税征发[2000]4号颁布时间:2000-03-07
2000年3月7日 晋地税征发[2000]4号
各地、市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征收局:?
《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地方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经全省地税工作会议讨论修改,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地方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
近年来,我省地税系统税收征管改革,步子是积极稳妥的,发展是健康的。但同
时必须看到:改革发展还很不平衡,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征管
基础薄弱、漏征漏管、队伍管理偏松,征管手段现代化建设的步子不快,应用程度不
高,制约着征管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快征管改革的步伐。总体工作要求是:认
真贯彻省局改革与管理的基本思路,以改革统揽全局,强化基础管理,建立分权制衡
的监督制约机制,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全面提高征管
水平。根据这一要求,近几年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征管基础工作?
1、强化管户管理。?
主要措施:一是要建立清漏制度,县级局征管科(股)、各税务所要设置1-2人,
专职或兼职负责清漏工作,要有清漏计划,逐街逐巷逐门逐户,开展日常清漏工作,
对所辖范围的纳税户,每季或半年全部清查一遍。做到清漏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对
查出的漏管户,要建立专项记录,详细注明漏管原因、漏管时间等情况,及时办理税
务登记,纳入正常管理。
二是落实好《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对管户要全部办理登记,纳入规范管理;抓
好停歇业户审批、非正常户认定和注销登记的管理,防止管户重新漏管。三是全部管
户进计算机,依托计算机网络完善三级管户底册,建立管户动态控制。做到管户底子
清、基本情况清、变动情况清、上下一致、管理规范。?
2、强化重点税源的监控。?
在管住户的基础上,加大重点税源监控力度,建立省、地市、县、所、专管员五
级重点税源监控机制。管户年工商税收500万元以上的,及省局确定的其他户由省
局监控;各地市结合当地的税源情况,按照各级的重点税源户税收比例不得低于总收
入的40%的要求,确定辖区内从地市到专管员各级的重点税源户。具体办法:省局
监控户,由省局按月掌握收入进度,分析超短原因,信息来源由各地按月报送全省统
一的报表,对税源变动大的,省局结合收入督查深入各地进行调查。地市可比照省局
办法执行。县局和税务所要结合重点税源监控,实行税源变化动态分析管理:征期过
后,对全部重点户,要根据收入进度,及时组织分析税源变化、超短原因,对变动大
或情况不清的要及时进行调查;每月还要分析管理和执法情况。以把握税源变化,发
现薄弱环节,针对性改进管理。要依据省局统一报表逐户建立专项记载,平时要结合
日常管理及时掌握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变化,规范其申报纳税管理;征期后要及时进
行记载、分析和调查,做到收入进度清、超短原因清、报表及
时。现行征管、计会软件要进行修改,增加重点税源管理的功能,尽快实现重点税源
的计算机监控、管理。?
3、强化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的监控。?
今年底,在城市和县城,对企业、个体户全部实行自行申报,实现集中征收,建
立对全部管户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计算机动态监控。首先要建立管户总量和纳税申报
总量核对控制,以管户为依据监控纳税申报情况。然后区别申报不同情况,建立分类
监控。?
(1)对申报有税户:要依据征管规程和税收会计制度建立应征税款监控。对应
征税款包括缓缴税款、滞纳税款、欠税、查补税款等,要全部按期纳入计算机规范管
理,农村所要利用电话线路,通过远程通讯方式,及时将信息传回办税服务厅。凡应
征税款,一律不得隐匿、滞留在各基层环节。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监控。一是按期征
收监控,包括缓缴税款、查补税款都要纳入监控,保证税款按期征收入库,防止新欠
发生。二是缓缴税款审批监控,要严格省、地(市)、县三级审批备案制度,建立健
全档案资料,逐级监督,定期检查。三是欠税监控,全省清理欠税的基础上澄清欠税
底子,及时全部登记入账、进计算机,并逐级上报。对欠税要实行分类管理。?
(2)对零申报户,建立稽查监控。要列为县稽查局日常稽查重点内容,按期开
展稽查,严厉查处不实申报。?
(3)对逾期未申报、逾期未缴税户,建立催报催缴监控,征收环节必须按期传
递资料,管理环节必须依法催报催缴并反馈结果,县局必须按期监控。?
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是要严格处罚制度,对逾期申报、被采取强制执行税款的,
要依法处罚,未经批准,一律不得擅自免予处罚;严格滞纳金制度,对应加收而未加
收滞纳金的必须有人负责、有据可查;清欠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欠税要严格加收滞
纳金,对无故拖延不缴的,还要依法处罚。要结合新刑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运用法律赋于税务机关的权力,执行好税收
保全、强制执行等税收措施。
4、加强征管资料专项管理。?
抓好省局《征管规程》落实,解决资料不全、不实、不规范,影响管理和执法,难以
监督检查的问题。 一是资料管理必须覆盖征管全过程及各环节,每项管理和执法资
料必须完整、真实、规范。二是建立分类管理:按管户管理、征收、税务检查、税务
事项审批备案、监控分类,明确资料的项目、运用和档案管理。三是明确责任,建立
监控,资料管理要纳入执法责任制考核。?
二、突出加强个体税收的管理。?
一是个体管户、定额、申报、征收,必须全部进计算机监控。二是完善定额管理
等程序,包括专管员调查、税务所初审、县局审批、文书送达、税款征收、定额执行
监控等。三是定额审批权必须统一收回县(区)局,并加强定额水平的宏观管理。四
是抓好日常监督检查,包括到户核查定额核定的真实性、文书送达、定额执行等情况,
并加强对个体私营大户和经营情况变化较大业户的检查。五是加强专业市场管理。今
年初,全省要进行专项治理整顿,彻底澄清专业市场及管户数量,完善委托代征办法,
办理登记,核定定额,把户管住、把税管好。六是实行公开办税,全部公开办税内容。?
三、建立分权制衡的监督制约机制?
基层征收单位机构设置和征管职能配置必须统一执行省局方案规定,抓好落实到
位。要突出强化管理职能,强化管户和税源管理,征收、检查要与管理分离;各级稽
查局(科),要逐步实现由收入型稽查向执法型稽查过渡。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下监督
机制:?
1、建立集中征收监督。?
结合集中征收与征收大厅的计算机系统,对征、管、查实行全面监督。对征收环节要
监督其应征税款征收、滞纳金加收、处罚等情况,对管理环节要监督其漏管、漏报、
催报催缴、欠税清理及税收措施的采取等情况,对稽查环节要监督其查户进度、零申
报稽查等情况。监督由征管、计会科(股)分别负责。征期届满,办税服务厅要及时
打印税款征收资料报计会科(股);打印申报、零申报、未申报、未缴税清单报征管
科(股)。其中未申报、未缴税清单要及时传递管理环节催报催缴,管理环节要依法
催报催缴,及时书面反馈办理结果;零申报清单要及时通知稽查环节稽查,并书面反
馈结果。月末办税服务厅要打印管户、申报、征收税款、欠税、催报催缴、逾期申报、
逾期缴税、加收滞纳金、罚款、未申报、零申报及稽查等情况报征管、计会科(股)。?
2、建立稽查监督。?
稽查环节要严格执行"双向追究制度",结合稽查,对征收环节税款征收、管理环
节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要做到每查一户都要检查征管质量和执法情况。对发现的征
管质量问题及时书面报征管科(股),对需要追究的执法过错及时报纪检监察部门处
理。?
3、建立对稽查的监督。?
稽查环节要落实好“四分离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督。重点要规范实施稽查环
节执法程序,实行双人上岗,健全工作底稿,严格稽查取证;抓好案件审理,实行案
件复查制度。在此基础上要强化对稽查的外部监督。对稽查的监督同样也要严格执行
“双向追究制度”。除征收监督外,各级地税机关要成立大要案审理委员会,加强对
大要案查处的监督;要实行对已查户的抽查制度,每季要随机抽查3-5户,加强对稽
查质量的监督。?
4、运用计算机监督。?
省局要加大推广使用全省征管、稽查、计会统及其他软件的力度,在年内解决征
管软件与计会软件的衔接问题,再建30个局域网,并抓紧制定信息管理标准和规定,
建立计算机运用专项考核,规范信息管理。各地市局,要尽快设立计算机机构,充实
专业人员,制定管理规范,加强计算机运用管理。基层单位,要突出解决好计算机监
控功能的应用问题,充分利用省局征管软件已具备的监控功能,全面实行对管户、申
报、征收等管理工作的监控。?
5、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主要内容:一是省局、地市局按年、县局按月开展执法责任和征管质量检查考核。二
是强化解剖基层工作。省局每年要全面解剖1-2个基层单位,地市、县两级每年至少
要分别解剖3-5个基层单位。?
6、完善社会监督。?
抓好公开办税,按期公开全部办税内容。结合廉政监督,聘请义务监督员,定期
组织各种各类座谈会,实行对纳税人回访等,广泛接收社会监督。结合以上监督,必
须抓好总结处理工作。省、地市、县三级,对检查考核和解剖结果要及时通报;对发
现的征管质量问题要查明原因及时解决;对有职务违法行为的要按省局《税务人员职
务违法处理暂行规定》严肃处理。?
农税征管改革,要按照省局农税征管改革方案要求,稳步推进。?
四、几点具体要求?
第一,要加强对征管改革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必须重新认识在新形势下深化改
革的重大意义,增强改革意识,开拓改革视野,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对改革
的组织领导。?
第二,要建立深化征管改革目标责任制。在年初签定目标责任书时,各级都要将
推进征管改革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年终,省局对深化改革
工作,要统一组织验收。对改革意识不强,行动迟缓,未能按时完成改革目标的,要
通报批评,直至追究责任。?
第三,要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保证征管改革顺利进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