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北省税收政策法规 > 正文

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200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报告

冀地税发[2006]50号颁布时间:2006-07-28

  
国家税务总局:
  根据总局要求,我省地税系统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以下简称“汇缴”)工作。通过广大地税干部的共同努力,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圆满完成了2005年度汇缴工作的各项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5年度,我省地税部门共管理各类企业85457户,同比减少615户。其中,查账征收62837户,核定征收22620户,分别占企业总户数的73.53%和26.47%,查账征收企业全部参加了2005年度的汇缴。
  在参加汇缴企业中,盈利企业28975户,占46.11 %,同比增加1628户;实现销售收入4455.7亿元,同比增加392.78亿元,增长9.67 %;实现利润总额205.4亿元,同比减少3.69亿元,下降1.76%;应纳税所得额211.93亿元,同比增加14.22亿元,增长7.19%;应纳所得税63.65亿元,同比增加4.64亿元,增长7.86%。实际上缴所得税56.24亿元,核定征收所得税13.79亿元,查补入库所得税0.58亿元,共计完成70.61亿元,同比增长31.71 %。企业实际负担率25.32%,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33862户,同比减少1877户,占53.89 %;亏损企业亏损额114.09亿元,同比增加15.15亿元,增长15.31 %。
  二、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005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全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圆满完成了全年及“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三步走”第一步战略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人均生产总值14814元,比上年增长12.7%,增速是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全面发展的新局面。我省地税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以“114”工作格局为基点,以“三化一提高”为目标,深入开展“二次创业”活动,积极应对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企业户数减少的情况下,2005年我省共计完成企业所得税75.76亿元,同比增长41.13%,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和实际上缴所得税等项经济指标同比均有较大增长。
  (一)企业户数分析
  2005年度参加汇缴企业62837户,同比减少249户,下降0.39%。其中盈利企业28975户,同比增加1628户,增长5.05%;亏损企业33862户,同比减少1877户,下降5.25%。企业户数变化的具体情况是:
  国有经济企业11406户,同比减少602户,其中盈利企业5328户,同比增加616户,亏损企业6078户,同比减少1218户;集体经济企业22784户,同比减少1776户,其中盈利企业9983户,同比减少307户,亏损企业12801户,同比减少1469户;私营经济企业4983户,同比增加266户,其中盈利企业2897户,同比增加128户,亏损企业2086户,同比增加138户;联营经济企业109户,同比增加2户,其中盈利企业69户,同比增加17户,亏损企业40户,同比减少15户;股份合作企业826户,同比增加63户,其中盈利企业321户,同比减少10户,亏损企业505户,同比增加73户;有限责任公司19813户,同比增加2205户,其中盈利企业9039户,同比增加1312户,亏损企业10774户,同比增加893户;股份有限公司2733户,同比减少250户,其中盈利企业1237户,同比减少71户,亏损企业1496户,同比减少179户;其他经济企业183户,同比减少157户,其中盈利企业101户,同比减少57户,亏损企业82户,同比减少100户。
  户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企业总户数减少,盈利企业增加。企业总户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部分企业由于持续亏损,难以为继,破产倒闭。也有部分效益较好的企业因合资等原因,转为三资企业交由国税征管。同时由于我省地税系统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十分严格,部分企业恶意注销,变更为国税所管企业,导致企业减少。加强行业征收管理,各级地税机关认真落实省局制定的房地产、建筑业和小型采掘业税收管理办法,对部分账目不健全的企业实行了核定征收,造成核实征收企业减少。如石家庄市减少核实征收企业980户,沧州市减少核实征收企业159户。粮食系统进行改制,撤消或合并了部分粮油贸易公司。另外,部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体经营,也使企业所得税户数减少。盈利企业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我省企业以资源型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因经济形势的发展,部分企业效益好转,特别是资源企业普遍盈利。
  二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经济企业减少。主要原因是,2005年是我省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攻坚年,按照国家关于企业改制计划,大批效益不好、濒临破产的国有、集体企业纷纷进行了破产或改制重组。如:承德市地方国有、集体企业将全部分期、分批改组、改制或破产重组,除供热、供水等少数公益性国有企业还保留部分国有资本外,大部分行业国有集体资本将通过拍卖、买断、被兼并等形式退出,转为民营企业或改组为公司制企业或清算解散,国有、集体企业户数总体呈急剧减少趋势。沧州市核实征收户数同比减少349户,其中多年亏损国有、集体企业就减少了215户。另外,部分老企业设备陈旧,观念老化,产品销路不畅,经营困难,资不抵债,被迫停产注销。2005年保定市有152户企业注销。
  三是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是,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公司组织形式能兼顾各方面利益,容易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发展,所以有限责任公司成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选择的主要形式。预计随着新修订《公司法》的实施,设立公司制企业门槛的降低,有限公司所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大。私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船小好掉头,经营方式灵活,使私营企业成为了许多小企业改制的首选,但由于私营企业长远经营目标不明确,短期经营行为严重,长远看优势不大,最终很多都将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
  总之,从历年企业户数变化情况来看,企业所得税户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从2002年起,新办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地税缺乏新企业来源,而原有的一些老的国有、集体企业普遍包袱重、效益差,不断关、停、并、转,造成地税系统征管的企业所得税户数年年减少,税源呈现萎缩的趋势。
    (二)利润总额分析
  2005年度全省实现销售收入4455.7亿元,同比增加392.78亿元,增长9.67%;销售成本及费用4250.02亿元,同比增加404.71亿元,增长10.52%;实现利润总额205.4亿元,同比减少3.69亿元,下降1.76%。利润总额下降,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一是由于2005年钢铁、煤、电、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企业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率相对降低,一些企业利润额同比减少,部分企业因此亏损。如沧州市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受投资决策、银行限制贷款、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流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实现销售收入200333万元,同比减少41304万元,亏损9672万元,利润同比减少15344万元。另外,电子、纺织企业受欧美市场影响收入利润也呈现较大幅度下滑。
  二是受产品价格降低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钢铁冶炼及压延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如邯郸钢铁股份公司全年累计产铁448.94万吨,同比增长10.63%;产钢584.23万吨,同比增长5.92%;产钢材499.54万吨,同比增长7.5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85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利润总额11.94亿元,同比减少15.30%;实现净利润9.03亿元,同比减少1.52%。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钢材平均价格为2959.5元/吨,比上年平均价格3011元/吨减少51.5元/吨,下降1.71%,但销量增加,全年实现销售收入总额2437384万元,同比增加248987万元,增长11.3%,实现利润165157万元,同比减少22130万元,下降11.8%。承德新新钒钛股份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2.59亿元,同比增加12.5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2765万元,同比减少9310万元。
  三是非正常因素影响。2005年全国遭受了“禽流感”疫情的突然袭击,使相关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如沧州市养殖业、饲料加工业产品外销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企业利润减少800多万元。
  在企业利润总体下降的同时,部分企业利润增加,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改制增加企业所得税。大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企业在改制后,纷纷加强管理,更新技术设备,使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经济效益取得了显著增长。另外,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导致销售收入增加,利润增加。如河北冀衡(集团)药业有限公司2005年度销售收入34444.6万元,同比增加7651.3万元;利润额1107.6万元,同比增加1107.6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冀州市银海化肥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715万元,同比增加2200万元;利润额1209万元,同比增加303万元。
  二是煤炭市场价格上涨,煤炭企业效益增加。由于能源紧张,煤炭等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使该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如开滦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生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基本上是先交货款后提货;公司同时加大降低经营成本力度,确保产销率和货款回收率达到100%,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稳步增长。精煤年平均价格为427.2元/吨,同比增加93元/吨,增长27.6%。实现销售收入190070万元,同比增加34918万元,增长22.5%,实现利润48823万元,同比增加16060万元,增长49%。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投邢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西庞煤矿两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销两旺,利润总额大幅度增加,实现利润总额92986万元,同比增加32145万元。
  三是一些强势企业持续走强,市场前景看好,销售收入同比增加较大,导致利润额增加。如河北裕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4526万元,同比增加6761.3万元;利润额2982.7万元,同比增加541.4万元;衡水电业局物资供应站由于主业进行电网改造,施工项目较多,实现销售收入13123.4万元,同比7263.1万元;利润额347.3万元,同比增加336.2万元;衡水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8219.2万元,同比12758万元;利润额1061.6万元,同比增加373.9万元。
  四是政策性因素影响。由于国家支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化肥需求量增加,使相关企业效益提高。如: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东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尿素)、河间赢州化工有限公司利润大幅增加,同比增收9200多万元。冀衡化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度销售收入42492.6万元,同比增加13391.3万元;利润额5017.7万元,同比增加1832.7万元。
  五是我省积极落实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提高了生产能力,增加了新产品,促进了企业长足发展,培养了税源。如:泊头宏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沧州螺旋钢管厂、狮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沧炼特油有限公司、华北石油专用管材有限公司、济南柴油机厂青县分公司、沧州大化氯碱厂、东光力科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享受抵免税政策,完成技改后,生产能力增加,效益迅猛增长, 2005年增收利润8200多万元,目前这些企业都成为沧州市企业所得税的骨干税源。
    (三)亏损总额分析
  2005年度我省亏损企业33862户,占参加汇缴总户数的53.89%,同比减少1877户;企业亏损总额114.09亿元,同比增加15.15亿元,增长15.31%。亏损总额增加的主要原因:
  一是国有企业面临改制,一些潜亏账面化。如冀衡集团有限公司增亏818万元;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增亏992万元。
  二是传统的二级批发企业(如原物资系统、商业系统、供销系统)受政策、市场影响,亏损继续增大。如衡水百货采购供应站增亏318.8万元。
  三是一些社会服务企业和担负政府项目的企业受政策和物价上涨的影响亏损增大。如:石家庄东方热电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收入16485万元,同比增加2521万元,销售成本及费用19495万元,同比增加3519万元,亏损6142元,同比增亏2415万元;衡水市供热中心增亏1044.6万元;衡水市公路总公司增亏1028.1万元。 
  四是部分企业经营持续低迷或长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造成亏损增大。如:衡水市机电安装公司增亏346万元;衡水针织厂增亏437万元;河北衡水桃城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增亏377万元。
  五是部分大企业竞争激烈,包袱沉重、回款不畅,资金周转困难,销售始终不景气。如:石家庄宝石电子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收入19457万元,同比减少5661万元,利润-11万元,增亏1548万元。主要原因是彩电市场萎缩,新产品竞争激烈,液晶冲击彩壳份额,造成收入大幅减少。
  六是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亏损额增加。如:沧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亏损9672万元。
  在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的情况下,部分市和行业则出现亏损减少。主要原因:第一,亏损户数减少,企业的亏损额相对减少。如:承德市亏损企业1883户,比上年减少189户,亏损企业亏损额49348万元,比上年减少27881万元,下降36.1%。秦皇岛市亏损企业1755户,比上年减少704户;企业亏损总额7651万元,比上年减少2149万元,下降21.57%。第二,采矿、冶金、建材、农林业等行业效益转好,盈利增加,企业亏损额减少。
  (四)应纳税所得额、应缴所得税及欠缴所得税分析
  2005年度我省企业实现应纳税所得额211.93亿元,同比增加14.22亿元,增长7.19%;应纳所得税63.65亿元,同比增加4.64亿元,增长7.86%;年末未缴所得税4.6亿元,同比减少7.13亿元,下降60.8%。应纳税所得额、应缴所得税增加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部分企业利润上升,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相应增加。如:开滦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应纳税所得额为53652万元,同比增加20889万元,增长63.8%,实现企业所得税17705万元,同比增加7000万元,增长65.39%。实际入库10413万元,同比增加4492万元,增长75.86%。其余未入库税款7292万元用于抵免国产设备投资企业所得税。
  二是重点行业和企业拉动所得税收入快速增长。如:保定市电力行业企业所得税入库16099万元,同比增收10347万元,增长180%。在能源紧缺、经济不断增长情况下,企业用电量大幅增加,电力行业销售形势看好,产销两旺,而河北国华定洲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运营也显示了其作为中央级企业的实力,2005年度实现销售收入175218万元,实现利润46167万元,入库所得税11344万元,同比增收8652万元。
  三是加大汇算清缴审核力度,认真进行纳税调整。如:承德市纳税调整净额增加11648万元。秦皇岛市纳税调整净额为989万元,同比增加266万元。石家庄仅一户房地产开发企业就调增4381万元。
  四是加强了重点行业的管理,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增加。近年我省出台了《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和《小型采掘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通过办法的落实,所得税增加较快。我省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完成49783万元,同比增长59.02%;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完成63991万元,同比增长94.61%。小型采掘业所得税也大幅度增长,仅保定市采矿业所得税入库3702万元,同比增收1913万元。
  在应纳税所得额、应缴所得税普遍增加的同时,部分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应纳税所得额、应缴所得税下降。
  一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企业成本增加,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降低,造成所得税减收。
  二是一些利税大户经济效益下滑。如:保定长城内燃机制造有限公司入库3434万元,同比减收1968万元;保定长城华北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入库1924万元,同比减收3489万元;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入库1245万元,同比减收3722万元。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应纳所得税额51051万元,同比减少3809万元。
  三是由于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划分的有关政策规定,新办企业所得税在国税机关缴纳,随着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地税所管企业所得税税基势必削弱,企业所得税税源将越来越少。仅保定市老转新、内资转外资以及注销的企业达181户,造成所得税减收2586万元。据测算我省因征管范围的调整减收近4亿元。
  年末未缴所得税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企业预缴税款征收,预缴税款增加;同时,加大清欠力度,清理陈欠、防止新欠,使年末未缴所得税减少。
  (五)减免所得税分析
  2005年度我省减免税企业1231户,同比增加28户;其中盈利企业1120户,同比增加61户,增长5.76%;减免所得税额9.99亿元,同比增加3.48亿元,增长53.54%。
  减免税户数和减免税额均比上年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我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所得税征管工作,应征的足额征收,该减免的落实减免,努力做到双到位,在税源较紧张的情况下,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严格了执法,扶持了企业,涵养了税源。减免税额主要集中在福利、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成立劳动就业企业和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方面。如: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抵免所得税1448万元;承德新新钒钛股份公司抵免新增所得税1991万元。
  二是一批新办尚未到期的矿山企业和种子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国有林场效益较好,使减免所得税额大幅度增加。
  三是部分福利、劳服企业经营策略对路,销售扩大,成本费用降低,效益提高,减免税额增加。如秦皇岛通联新材料科技开发公司免征企业所得税163万元;免征海能建筑材料公司企业所得税105万元。
  四是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实行了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主辅分离企业的免税增加。如华北石油专用管材有限公司因安置国有企业分流富余人员,享受了主辅分离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所得税1230多万元。
  (六)总税负及各类经济性质企业税负分析
  2005年我省企业实际负担率平均为25.32%,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实际负担率25.67%,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0.35个百分点;集体经济的实际负担率18.88%,同比增加0.7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低6.44个百分点; 私营经济的实际负担率27.41%,同比下降0.7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2.09个百分点;联营经济的实际负担率26.1%,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0.78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的实际负担率27.31%,同比下降2.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1.99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负担率25.11%,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低0.21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负担率27.58%,同比下降2.2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2.26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的实际负担率20.63%,同比下降8.8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低4.69个百分点。按照实际负担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经济、股份合作企业、联营经济、国有经济、有限责任公司、其他经济和集体经济。
  我省企业实际负担率较上年有所下降,主要是企业经济效益较好,但执行两档照顾税率的企业较多;同时减免和抵免所得税额增加,使企业实际负担率略有下降。
  在各类经济中,实际负担率变动较大的主要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和国有经济,其主要原因是设立股份合作企业的标准降低,且规模较小,受市场影响,适用两档优惠税率的企业较多;国有经济和股份有限公司因减免税、抵免所得税增长相对较多,导致企业税负降低。
  三、汇算清缴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所得税汇算清缴是税收征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年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综合检验,也是核实税基依法计征所得税的最终环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今年又是总局下发新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实施所得税汇算清缴改革的第一年,这项工作更加重要。为此,省局要求各级地税机关要充分认识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及改革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明确主体、规范程序、优化服务、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所得税汇缴改革工作,将实施汇缴的主体由以往的税务机关转移到纳税人,建立纳税人自核自缴制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充分理解改革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也是法律责任的转变。为完成好汇算清缴工作,我省于2005年11月在承德召开了全省汇算清缴工作会议,省局邢国辉副局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对全省2005年度汇算清缴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级地税机关都成立了以局长或主管局长为组长的汇算清缴工作领导小组,稽查、征管等相关处室参加,统一领导当地的汇算清缴工作。
  (二)规范所得税汇缴工作流程。根据总局汇缴办法,我省积极理顺和规范纳税人及地税机关在汇缴中各自的责任和工作程序,规范汇算清缴工作流程。根据汇缴征纳双方的责任,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按业务流程分为:税务机关组织部署→开展税法宣传和辅导→纳税人领取表证单书、办理涉税审核审批事项→纳税人自行计算、自行调整自核自缴→纳税人办理年度纳税申报、清算税款→税务机关受理审核纳税申报资料→纳税评估和纳税检查→税务机关统计、分析、总结上报本地区汇算清缴工作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纳税人进行汇缴工作,也利于基层税务机关思想的转变和规范化的工作运转。
  (三)调整和适当延长年度纳税申报的时间。我局在年度纳税申报与汇算清缴“合二为一”的前提下,在汇算清缴的法定期限内,根据总局要求,适当延长了年度纳税申报时间,纳税人在调整后的申报期内,按期申报上一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并依其全年预缴的所得税额,自核自缴应补退缴的税款;主管税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对企业的年度申报表及有关资料进行逻辑性审核,并办结企业年度所得税多退少补事项。由于时间充足,提高了汇缴质量。
  (四)认真开展汇缴宣传辅导和培训工作。做好汇缴的宣传辅导和培训是做好汇缴工作的基础。我省各级地税机关着力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的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国家新出台的所得税政策、企业会计制度的宣传力度。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加大对税务干部和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务求实效,以提高基层税务干部的业务水平和企业财会人员的自核自缴能力,使各类纳税人都清楚现行税收政策,自觉到地税机关进行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以确保所得税政策的贯彻落实到位。据不完全统计,我省采取以会代训及座谈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讲座、座谈、税务人员培训会及税企会议等270余次,培训税务干部和企业办税人员近30000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70000余册。通过这些措施,我省地税系统所辖企业基本了解了企业所得税汇缴工作的改革及变化情况,同时,进一步熟知了有关税收政策。通过培训,使纳税人充分认识自己才是汇算清缴的主体,转变过去那种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的汇缴模式,提高了纳税人自核自缴汇算清缴能力。沧州市局由于政策培训辅导到位,参加汇缴企业自行申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3994万元,申报正确率达到90%以上。
  (五)加强协调配合。一是加强地税机关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及时传递、通报各种情况、信息,做到征、管、查各环节相互协调联动。二是加强与国税部门的协调配合,保持政策的统一性、公正性。注意运用科技手段,努力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妥善解决征管范围问题,防止出现漏征漏管户。三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检察、法院、工商、银行、财政、劳动、房管、交通等部门搞好协调配合,及时掌握纳税人的各种收入及信息,形成治税合力。
  (六)认真开展纳税评估,提高所得税汇缴质量和效率。纳税评估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重要抓手。在汇缴工作中,我省各级地税机关把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和汇算清缴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纳税人完成年度申报后,在逻辑性审核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取得了实效。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和健全纳税评估工作制度,结合所得税管理的特点,细化所得税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指标体系信息收集工作,妥善解决评估系统中峰值的设置问题。二是采取多级监控和上下结合的办法,建立多层次的评估案源确定体系,构筑多税评估、联合评税的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机结合,实现多税共评机制,提高评估质量和效率。三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以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后续管理事项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评估,其后才对所得税管理的其他事项逐渐开展评估。四是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综合评估。在现阶段机构和人员不足的条件下,先着重做了重点税源企业的综合评估,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的主要财务税收指标体系,以企业历史指标值为主,结合行业指标参数,及时发现企业纳税的异常情况。五是重视评估结果的处理。对纳税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分析,约谈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要求举证、说明,如发现纳税人存在少报收入、多计成本和费用扣除、骗取减免税等行为的,及时移交稽查部门。六是各地根据具体情况,都明确了移交稽查的具体标准。沧州市共对4349户纳税人开展了纳税评估,截止6月10日,管理人员已约谈1560户次,纳税评估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100多万元,补缴税款滞纳金1200多万元,移交稽查局检查160户,补税罚款210多万元,秦皇岛市局研究开发了纳税评估软件,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评估,较好地解决了纳税评估工作量大与人员不足的矛盾。目前,纳税评估工作正在我省深入展开。
  (七)充分发挥稽查在汇算清缴工作中的作用。所得税汇缴改革后,取消了汇缴检查,重点加强汇缴后的评估和稽查,以保证汇缴质量。我省在纳税人完成汇算清缴后,各级主管税务机关及时开展了纳税评估和稽查工作,并作为一项常年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在稽查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内容:一是提高各级稽查部门对汇缴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企业汇缴制度改革后,要保证和提高汇缴质量,一项很重要措施就是加大对涉税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彻底打消纳税人的侥幸心理,促使其严格依法办事。二是选准稽查重点。对汇缴企业的检查重点是那些纳税评估中疑点或问题较多的企业,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率变化异常的企业,税负偏低的企业或重点企业。三是合理调配力量,保证时间和质量。对汇缴企业的检查工作与省局布置的上半年专项检查工作在时间上重合,各级稽查部门合理调配力量,安排好时间,确保两项工作协调运行。特别对经评估发现有问题的企业,及时立案检查,保证人员,保证时间,将涉税案件查清、查透,对利用汇算清缴弄虚作假、偷逃税款的行为,依法处理,严厉打击。2005年,我省已查补净增所得税5847万元,同比增加1556万元,增长36.27%。
    由于领导重视,周密部署,突出重点,200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缴工作圆满完成。通过汇缴宣传、辅导和培训,提高了广大纳税人的税法知识和依法纳税意识;通过落实我省《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操作办法》和《河北省地方税收业务工作规程》,严肃了税收法纪,促进了依法纳税。同时,通过汇缴摸清了全省的税源底数,发现了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汇算清缴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税务干部对汇缴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部分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应在汇缴申报前审核、审批的各种税务事项,不能及时审核、审批,影响了汇缴的进度;上报的税源报表、分析报告存在着报送不及时,数据不准确,分析不全面不透彻等问题。
  二是部分单位对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如对弥补亏损、广告费扣除、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等,一些企业在年度纳税申报时,没有按要求填写相关附表。基层税务机关也没有按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台账。
  三是部分单位对减免税企业、亏损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审核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有力的监督。认为减免税企业不缴税,办理审核手续没有什么意义,从管理上有所放松。对许多亏损企业,在税前弥补亏损、财产损失、坏帐准备提取方面管理不认真,给企业以后年度管理带来隐患。
   四是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总局《关于新办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中对新办企业的解释是货币资金占企业注册资本75%以上,这一规定对地税管户明显不利,许多老企业改制由于注入资金大于75%而归国税管理,致使争户问题相当严重;再者由于我省对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加强了管理,以致出现部分纳税人注销现有登记重新办证,到国税局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现象,使地税系统的正常管理难度加大。
  五是现有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程序急需改进。现在的程序已经用了多年,其中的设计程序和内容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所得税汇算需要,例如预算级次仍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而没有分享比例设置;该软件审计功能严重不足,对某些不合逻辑的数据也能通过,特别是自今年7月1日起新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即将使用,现有软件已不适用。
  六是相当部分的企业中,税前项目扣除不规范。在计税工资、业务招待费、职工三费、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上普遍超支或多提,一些上缴管理费、财产及坏账损失未经审批便自行处理。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有的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法规定的调整项目认识比较模糊,对许多新政策理解不够。
  七是关联企业货物、材料计价缺乏标准和监管措施。一些关联企业存在利润转移倾向。由于市场价格变化较快、品种多,很难做到准确计价,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计价难度较大。
  八是冶金矿山企业维简费提取标准过高,很多矿山企业维简费用不完,余额较大,挤占了大量生产成本,在矿山转让频繁趋势下,最终只有矿山投资者享有了维简费标准提高的实惠。
  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所得税汇缴及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对汇缴改革第一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克服汇缴改革中的不足。根据今年工作情况,结合我省实际,对总局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进行细化,制定具体操作细则,明确执行程序和相关的工作时限,工作职责,统一相关的表、证、单、书,制定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其更规范,更便于操作。
  (二)进一步加强与当地国税、工商管理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搞好所得税征管范围划分政策的宣传,向广大纳税人讲清政策,摆明道理,努力取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防止税源流失。同时,减少各级国、地税在征管范围上的摩擦,树立良好税务形象,确保国家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税源监控,加大纳税检查力度,保持所得税收入稳定增长。针对地税系统企业所得税没有新增税源的现状,要保持企业所得税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加大现有企业的管理,尤其要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及时调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及纳税进度,确保企业所得税应收尽收。同时,通过纳税检查对偷漏税行为重拳打击,堵塞漏洞,全面提高规范化管理的水平。
  (四)大力推进分行业的税收精细化管理,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税收潜力。继续加强建筑安装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小型采掘业所得税的管理,认真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和管理办法;同时加强对薄弱行业如旅游业、出版业、学校、医院等所得税征收管理,做好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开展专项稽查,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五)进一步加大企业所得税政策宣传和辅导培训力度。企业所得税政策涉及面广,政策调整频繁,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差异过大,计税繁琐不便操作,会计科目使用难以做到准确无误,纳税人及税务人员不易掌握。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会计、税收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使税务干部和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税收政策和会计制度,提高税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政策水平、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和自我办税能力。
  (六)认真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要不断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规范和完善所得税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评估质量和效率;要积极开发全省运用的纳税评估软件,以解决征管力量不足与评估工作量大的矛盾。
  (七)加强对核定征收方式企业的管理,逐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引导企业向依法申报、核实征收的管理方式过渡。

附件:2005年企业所得税税源报表(略)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