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保护法规 > 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和改革环境保护标准工作的意见

环发[2003]194号颁布时间:2003-12-10

     2003年12月10日 环发[2003]1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各直属单位:    为适应环保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革环境保护标准工作,现提出如下意 见:    一、环境保护标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工作已有30年的历史,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为主体,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 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共 制订发布了各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近500项。一些省级人民政府根据环境管理工作 的需要,批准发布了数十项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和地方制定的 环境保护标准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源治理、排污收费等各项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执 法的重要技术依据,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环保事业发展,现行环境保护标准暴露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现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不完善,行业针对性不强,综合排放标准难以控制一 些行业重点污染物的排放,有的标准使用时间过长、技术依据不够充分,致使宽严尺 度不合理,执行困难。二是对一些环境质量标准的项目和限值、制订原则和技术依据 研究不够,缺乏统一认识,需要更好地协调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功能区划分、污染防 治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工作的法律条件发生 了较大变化,随着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超标违法将逐步成为各项环 保法规的基本条款,这对环境标准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四是随着我国成为世界 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环境保护标准工作需要逐步和国际接轨,强制性的环境质量标 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要逐步向环境保护技术法规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 的需要,应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产品环境质量技术标准体系,避免或减少由于非关税贸 易壁垒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防止污染向我国转移。    新时期环境保护标准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完善制订不同类别环境保护标准应 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调整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鼓励地方环 境保护标准制定工作,发挥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相互补充的作用;加强环境保护 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对环境保护标准实施的技术指导,认真推动环境保护标准的 实施。    二、加强和改革环境保护标准工作    (一)建立新型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体系,完善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体系    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应逐步改革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 标准体系。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强制性技术规定或要求,应逐步转为按照制定技术法规 的原则和内容起草,按照技术法规的程序批准和发布。现行的强制性国家环境保护标 准在修订时,其主要内容逐步向技术法规转型。    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的推荐性技术规定或要求,继续按现行标准化的模式进 行管理,其中与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关系密切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方法、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等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 组织制订,以国家标准或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此类标准一旦被强制性 标准引用,即具有强制性。涉及环境标志产品、环保设施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等方 面的规范和指南等推荐性技术标准,鼓励有关协会、标准化机构参与制订。    不断开拓环境保护标准新领域,开展生态保护系列标准、清洁生产系列标准、产 品环境保护标准等的研究制订工作,最终建立起以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法规为主体,以 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相配套的国家环保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    (二)完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科学评价环境质量状况    现行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基本符合我国近期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根据国 际和国内有关制定环境基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最新的研究成果,逐步补充需要控制的污 染物项目,调整现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个别不合理的项目和指标值。当前要制(修) 订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湖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 和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等,研究制订生态环境系列标准。    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的研究,科学合理地确定环境质量的监测点位、项目和 频次,建立科学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体系,规范环境质量评价和表达方式。    (三)加快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工作,加大按行业制定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 准的覆盖面    以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逐步缩小综合性排放 标准的适用范围,增加行业性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数量和覆盖面,形成以行业污染 物排放(控制)标准为主体,通用型综合排放标准为补充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    应以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和先进的末端污染治理技术为依托,考虑行业企业的经济 承受能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确定的电力、煤 炭、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轻工、有色金属、农药等重点污染行业的污染物排放 (控制)国家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加强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的环境效益和技术经济分析,排放标准中污染物项目的 设置、排放限值的确定要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测算,达标依托的技术路线应是成熟的, 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行业性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项目和限值不再按污染物排放去向确定,而是根据 污染源设立的时间和相应的控制技术水平,分现有污染源和新建污染源,分时段确定。 对现有污染源,要设置达到更高标准要求的过渡时限,体现排放标准的滚动特征,对 新污染源从严要求,体现排放标准的先进性和预告性。    (四)增加环境保护标准制订过程的透明度    要鼓励更多的单位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标准制订过程。根据各类环境保护标准特 点,确定相应的标准制订和发布程序,增加环境标准制订过程的透明度。国家环境保 护标准制订的承担单位一般采取公开征集和计划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鼓励和支持 行业科研设计单位及有代表性和实力的企业参与标准起草工作。    环境保护标准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和专家的意见, 标准草案要利用媒体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对国际贸易有影响的强制性环境保护标准 或技术法规,在发布实施前通过规定的网站征求成员国的意见。    规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技术审议和行政审批程序,明确环境保护标准专家技术审 议和政府部门行政审批的内容和重点。对重要的或争议较大的环境保护标准,要通过 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对环境保护标准的内容、文本格式 等要建立必要的审核程序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环境保护标准的质量。    (五)加大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的数量,加强对国际上产品环境标准的跟踪和研 究    按照各类环境保护标准的特点和制订原则,加大采用和转化国际同类标准的数量, 加快采用和转化的速度。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的标 准。采用国际标准包括“等同采用”和“等效采用”两种方式。要组建全国环境监测 方法标准技术委员会,建立起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空气质量技术委员会 (TC146)、水质技术委员会(TC147)和土壤质量技术委员会(TC 190)相对应的三个专业技术委员会,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审程序制订 等工作。    加强对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重要产品环境标准的跟踪和研究。根据我 国相关产业的特点,会同有关部门合理设定我国同类产品的环境指标,推动产品技术 升级,避免或减少由于非关税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失。    在制订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强制性技术法规时,要注意借鉴发达国家同类标准, 在充分考虑国情条件下,逐步提高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 技术进步,预防境外污染向我国转移。    (六)切实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工作    支持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方环境质量的特征和产业结构特点,依法 开展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研究起草工作。研究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 准备案管理办法,清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保证其权威性和实施效力。    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要强化环境保护标准管理职能,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方面提 供必要条件。省级环境保护局(厅)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地方环境保护标 准的起草和备案;二是监督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在本辖区的实施,将标准执行中 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标准制定部门;三是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草案及时反馈意见; 四是在本辖区开展环境标准的培训。    (七)加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宣传和实施    改进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发行模式,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扩大标准的告知 范围,及时正式出版标准文本,形成总局公告、新闻发布会、相关网站、新闻媒体、 出版社出版等多种形式共存的标准信息发布体系。    改革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培训方式,建立国家、省和地市三级培训网络。国家负 责培训省级有关环境管理和技术人员,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对地、市级环境管理人员和 大型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地市级负责对县级环保部门和有关企业的培训,形成逐级 培训的良好机制,国家为地方的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加强对实施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指导。对污染超标流域和地区,地方政府应根据 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污染物超标项目和超标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质 量达标计划,明确不同时期环境质量应达到的规划目标,并采取措施努力实现这一目 标。在达标计划中,要求污染源全面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各地可根据污 染源的特点,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染源提出更为严格的排放要求。    在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后,要提出标准实施方面的要求,在环境 影响评价、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限期治理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中予以落实。    (八)加强环境保护标准工作的能力建设    强化环境保护标准专业技术队伍和工作经费投入,加强国家环境标准研究机构建 设。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研究机构负责国内外环境保护技术法规和标准现状、实施情况 及发展趋势的调研;承担重要的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性排放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编制工 作;负责环境保护标准规划、计划编制和立项的前期技术工作;负责环境保护技术法 规和标准文本技术审查等相关事务;组织环境保护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开 展环境保护标准的科研工作。国家环境监测部门负责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 制修订技术工作,为相关标准的研究制订提供技术支撑。国家将加大对环境保护标准 工作经费的投入,地方环保部门应保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工作经费。    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标准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并解决标 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