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部法规 > 正文

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

颁布时间:2002-12-26

     2002年12月26日 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厅(委、办、局):   为进一步加强西部大开发中的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 调整,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我部 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 本行业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 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 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已有一 定的基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提 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当前,要抓住机遇,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制定措施, 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深对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农业是西部大开发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西部 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发展西部经济和缩小东西部差距创造条件。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利用西部地区 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 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 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西部地区农民增 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 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四)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 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 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 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进一步明确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 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 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 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 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 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   ──突出发展重点。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 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   ──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 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   ──按产业化进行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 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 业带区。   ──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 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西部每个省区培育形成几个在国内、国际 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西部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 和特色产业带区,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构建西部地区合 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 增长,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突出抓好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   (一)特色种植业产品。西部地区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历史悠久,产品品质好, 质量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品种、 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为有优势的特色农 产品生产腾出空间。抓住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问题, 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优质胡麻、油葵等特色油料作物的生产,要注重品种改良和油 脂加工技术改造。橡胶生产要立足现有植胶基础,通过新技术的采用、胶树品系改良 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马铃薯生产要加强脱毒种薯 繁育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杂粮、杂豆生产要抓好品种改良,形成合理生 产规模,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蚕桑生产要加强基地建设,改良蚕种, 提高品质。名贵中药材生产要加快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建设川贝、天麻、杜仲、枸 杞、黄芪等生产基地,扶持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优质烟叶生产要突出特色, 提高生产水平,改进加工工艺。   (二)特有园艺产品。西部地区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 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 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 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要发挥鲜切花、球根花 卉和花卉种子生产的优势,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加强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优 质反季节蔬菜要实施精品战略,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特色 瓜果生产要实行原产地保护制度,适应市场对鲜食和加工专用品种的不同要求,调整 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草业和草地畜牧业。西部地区草地资源丰富。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在西部农 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进一步加 大对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在牧区要推行草原划区轮牧,实行舍饲和半舍饲。 在草原生态脆弱区和严重退化地区要实行禁牧和休牧制度,加快草原植被恢复,逐步 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资源,加强牧草种子基地、草原监理 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等建设,加快草业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带 动西部草业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优质牛羊肉、羊毛、羊绒及肉兔等其它草食 家畜的主产区。要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群品种,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重,加快发 展优质细毛羊,稳定发展绒山羊,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畜 产品商品率。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秸秆养牛和特色畜禽类生产。要加强畜禽良种 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质量和效益。   (四)高效生态特种水产养殖业。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具有较大 潜力。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和冷水性资源,有 效开发利用湖泊、水库、山区河沟和溪流等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西北地区要结合 沿黄河水域开发,改造低洼盐碱地,发展渔业生产。要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发展 稻田养鱼、养蟹等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重点发展冷水性鱼类等特种水产品生产,提 高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不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良种培育、 病害防治、饲料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五)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 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西部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 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 又要着眼农村市场,注意开发周边国家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 展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要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 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等为主、具有地 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现有加工 能力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要 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 业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采取有利于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发展特色农业,良种要先行。要 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向西部地区特 色农业的倾斜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 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西部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强成套生产技术的推广,着力 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要重点加强草地畜牧业的良种体系、防疫体 系和冷链设施建设。针对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特点,要推广耐旱农作物良种和旱作节 水农业技术。西南地区季节性缺水和蓄水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要大力推广节水灌 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 要手段。要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 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建设。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 准入户。   (三)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 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要尽快研究制 定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 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 和特色。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四)培育西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 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 业化经营。   (五)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 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草原法》执法力度,落实草地家庭承包,切实搞好草原 建设和保护。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节水措施相结合,建立田间蓄 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节水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注重 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六)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中央农业投资要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西部开 发的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草 原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 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 营企业投资西部特色农业。   (七)切实加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长期任务。西 部各省区市、各行业要结合本《意见》的精神,从当地实际出发,围绕上述发展重点, 抓紧制定本地、本行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近期西部各省区市要确定2-3个主要特 色农产品作为发展重点,加强扶持和建设力度。我部将在此基础上,重点支持特色农 产品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建设。各地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 决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宏观指导,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 发展。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