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企、事业管理 > 正文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的通知

财发函[2001]1号颁布时间:2001-12-03

     2001年12月3日 财发函[200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各成员单 位:   财政部制定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已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四 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保护和支持农 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工作,采取切实有效 措施,组织实施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步伐。 附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九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 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 就。5年共投入资金827亿元,其中70%以上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共改 造中低产田1.73亿亩,有效地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巩固和加强了农 业的基础地位。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中项目区新增的粮食生产能力约占全国 同期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总量的48%,为推动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 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创造了前提条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 综合效益,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269元,为我国农村总体上实现 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项目区林木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62%,保护和改善了生态 环境,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农业稳定增长,对“九五”前期国民经 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九五”中后期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当前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大 于求的情况下,有些部门、地方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意义,对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 的必要性,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工作上有所放松;二是农业综合开发指导思想和工 作思路转变以后,工作任务加重了,难度增加了,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干部队伍 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三是部分地区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管理上还存 在诸多薄弱环节,如有些地方项目安排面铺得过大,重点不突出,效益不高,资金使 用分散,配套资金没有完全到位,有偿资金还款压力大、困难多等。这些问题,必须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 计划的建议》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 全会、五中全会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保证顺利实现“十五”期间农业和农 村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 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和《纲要》,编制本计划。   一、“十五”期间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时期,是新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 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和严峻挑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承担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十五”期间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 后,人增地减、水资源紧缺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状况也没有根本 改观,多数地方还是靠天吃饭。从长期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 农产品需求会不断增长,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是“十五”期间和今后相当 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农业综合开发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 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十五”期间,必须进一 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继续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承担 重任。   二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是事关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的同时,介入生产领域,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 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开发内涵的 增加和领域的拓展,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更为繁重。   三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 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 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统筹规划,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开展防沙治沙, 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同时,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 发,有利于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四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我国农业的落后,主要是 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国际间农业竞争,也主要是科技竞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 靠科技进步。目前农业综合开发中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仅高出3个百分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继续提高科技含量的潜力很大。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不 断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比重,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能够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示范和带 头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五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 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农业 综合开发投入的重点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 这种投入方式符合世贸组织“绿箱政策”的要求。同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种植业、 养殖业、加工业,具备劳动密集型和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因而,农业综合开发是新形势下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支持我国农业参与 国际竞争的有效措施。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适应农业发展新 阶段的要求,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为保障,加强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农 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以下原 则:   一是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努力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   二是坚持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坚持高质量、高效益搞开发,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 业,提高农业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四是坚持以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地区;   五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   六是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项目扶持力度;   七是坚持按项目管理,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规模开发、注重效益;   八是坚持多元化资金投入,资金安排实行效益优先、兼顾公平、集中投入、奖优 罚劣;   九是坚持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区域性、综合性、重点性、开拓性和示范性,努力提 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二)主要目标   根据“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 副产品的要求,兼顾水土资源条件和财力可能,“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 标是:   1.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82亿亩,新增和改 善灌溉面积1.45亿亩,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年节约用水142亿立方 米;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282万亩;新增旱作农业面积2000万亩,改良土壤 面积1.04亿亩,新增机耕面积5360万亩。经改造的中低产田,要成为高产、 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 善,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不断增强。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巩固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项目区农产品全部实现良种化,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力争全部达到国 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其中优质品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龙头企业辐射带 动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提高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项目区农业技术和物质装备 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努力把项目 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区和推广基地,并在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项目 区建设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2005年,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比全 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5一10个百分点。   4.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项目区营造农田防护林960万亩,增加农田 林网防护面积1.05亿亩,林木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区林木覆盖率一般达到10%以上,风沙地带达到15%以上,专项生态工程项目区 林草覆盖率达到80%以上。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13万平方公里。   5.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长。项目区预计新增 农业总产值15933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0180亿元,新增利税4113亿 元;吸纳农村劳动力315万人;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390元。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   1.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要围绕保证农产品供需总量平衡 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进行,把主要着眼点由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转到稳步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上来;由主要增加农产品的数量,转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中低产田 建成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有效地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基本农田的生产能 力,特别是粮食的生产能力。同时,中低产田改造要与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 饲料作物生产基地、优质油料基地、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紧密结合。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集中连片治理,力争平原地区 大部分耕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丘陵山区人均达到半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 根据这项要求,综合考虑耕地、人口、财力等因素,从2001年安排改造中低产田 3280万亩算起,以后每年增长5%,力争到2015年全国平原地区55%的耕 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丘陵山区人均达到半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样,“十五” 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需改造中低产田1.82亿亩,其中:农业主产区[含粮柏油肉糖 等主要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江苏、 安徽、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新疆、广西、陕西等省(区)]改造中低产 田1.28亿亩,约占全国中低产田改造总面积的70%;其他地区改造中低产田5 400万亩,约占全国改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30%。   在改造中低产田过程中,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行灌区与旱区并重,以提高水的 利用率和用水效益为目标,以发展渠道衬砌、管道输水、集雨节灌、喷灌、微灌等工 程措施为重点,与农艺、农机等措施及管理措施相结合,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 业,建设一批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和旱作节水示范基地。“十五”期间计划在改造中低 产田面积中,在灌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l亿亩,占中低改面积的55%,其中:节水 灌溉示范面积1554万亩;在旱区发展旱作农业面积2000万亩,其中西部地区 1407万亩,约占70%。   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生态屏障。围绕中低产田改造, 在丘陵山区,重点搞好项目区周围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在平原地区,重点 搞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在生态脆弱和土壤沙化地带,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和防风 固沙林建设。“十五”期间计划建设农田防护林960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 1.05亿亩。   2.有重点地扶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在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 品、花卉、土特产品等农产品集中产区,有重点地扶持一批上市量大、交易范围广, 由法人实体经营,交通方便、具备储运能力,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地批发 市场,搞好场地、道路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对农业 生产的带动能力。   3.加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力度。在全国设计灌溉面积在5万亩-30万亩 的中型灌区中,选择一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所急需、投入产出比较效益好的中型水利 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以改善项目区的外部灌排条件,为改造中低产 田提供水利保障。另外,为有利于保持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扶持 复垦工矿废弃地、塌陷区40万亩一50万亩。   (二)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要面 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 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建设大型优质农产品基地,实行区域化 布局、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发展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 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1.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促进项目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选育和推广 优良品种,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促进项目区种植业作物 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 生产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影响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 化。突出抓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优质饲料作物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建设大型优质粮 食基地4163万亩,建设优质饲料作物基地1343万亩。同时,积极扶持种子、 种苗、种畜繁育体系建设,在加强地方项目良种基地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大对“良种 推广”、“育草基金”、“菜篮子工程”等部门项目的扶持力度,确保项目区良种覆 盖率达到100%。   2.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牛(肉牛、奶牛)、 羊、猪、禽等畜产品、名特优经济林、特色水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和 水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形成专业化、基地化、 规模化的生产格局。把畜牧业作为一个大的产业,予以重点扶持,促进粮食的转化增 值,其中:在大中城市郊区和东北地区的项目区,结合粮一经一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调 整,大力发展牛奶生产和乳制品加工;在内蒙、青海等草原地区的项目区,把改良草 场和发展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在西部地区,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与退耕 还牧(林、草)相结合,重点发展围栏养畜,发展生态农业;在其他农区,主要发展 秸秆养畜。在云南、广西、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区,要着力扶持发展热作农业。 “十五”期间计划养殖畜禽1.2亿只、出栏畜禽9300万只(以羊单位计),发 展水产养殖面积376万亩。扶持经济林、蔬菜、花卉、水果、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 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发展经济林775万亩、种植蔬菜17l万亩、花卉23万亩、 药材122万亩。(“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和产品见附一, 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 域比较优势的原则,积极扶持各地区合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 和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把主导产品做优、做大、做强,把资源优势 转变为比较优势。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着力扶持发展高效农业和创 汇农业,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在粮食主产区,着力扶持优质、专用品种的粮食 生产,建设大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优质饲料作物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畜牧业等多种 经营,促进粮食等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在西部地区,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在 产业项目发展上,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面向国内外市场,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 则进行建设,努力消除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促进主导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农业区域 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4.以扶持龙头项目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 心,以科技为依托,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 增值率。加大对龙头项目和农民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选择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经济 效益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良 好的经营管理机制的龙头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力。引导更多的开 发项目采取“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 签订购销合同、承租返包或以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现金等形式入股,彼此结成 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十 五”期间计划扶持加工及服务项目约2300个。各地区原则上要将多种经营项目财 政资金的30%以上,安排用于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综合开发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有利于保护生 态环境,还要加强生态建设,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 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林 网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禁止新的开荒,保护好天然林、草地和湿地。在继续禁止开荒的同时, 对过去开垦的、已经出现生态恶化的项目区,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相应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支持项目区按规定退耕,防治退耕出现反复。   2.以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以环京津地区、河北坝上地区、 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等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特别是防沙 治沙力度,为改善全国特别是北京的环境质量做出贡献。“十五”期间计划建设以植 树种草、治理坡耕地、防风固沙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态工程1443万亩,建设草 原(场)1504万亩,两项合计共2947万亩,其中华北、西北等生态环境脆弱 地区2246万亩,占76.2%。在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和草场建设任务中,环京津 生态环境特殊地区分别为344万亩和621万亩。   3.继续调整投资结构,逐步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十五”期间要进一步提 高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用于生态建设的比重,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安排用于生 态建设投入的比重,由“九五”期间的10.2%提高到15%。   4.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大对部门专项生态项目的扶持力度。与水利部、国 家林业局配合协作,建设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工程面积490万亩,太行山 绿化工程面积260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工程面积425万亩,长江和黄河中上游水 土保持工程面积655万亩。   (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十五”期间用于科技的 投入比例,由“九五”期间的3.7%提高到8.7%。努力在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 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1.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在项目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业、 养殖业、林业和水利建设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推广应用良种及平衡施肥、节 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快速高效饲养、模式化栽培、秸秆养牛等 适用技术,提高项目科技水平和开发效益。   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与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继续搞好农业 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和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农 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五”期间,分别建 设这三类示范项目130个、170个和100个。   3.积极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5年计划组织农民技术培训1.2亿人次,并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改善项目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农民接 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4.积极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和种畜繁育体系建设,加 快品种更新换代。支持完善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扶持具有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配合科技推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业 高校、科研单位与开发项目区资源互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途径。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筹措   “十五”时期,考虑到改造中低产田难度增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建设高标准农田力度加大等因素,参考“九五”期间实际情况,确定“十五”期间亩 投资标准为:以2000年改造中低产田每亩投资273元、草原(场)建设每亩投 资114元、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优质饲料作物生产基地建设每亩投资105元、农 业生态工程建设每亩投资273元为基数,以后每年递增10%;节水农业示范项目 以2000年每亩投资6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递增5%。据此测算,“十五”期 间土地治理项目投资需860亿元。根据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政策的有关规定测算,多 种经营项目投资需573亿元,科技示范项目投资需95亿元;部门项目按“九五” 期末年投资额每年递增8%计算(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按地方项目测算),需投资10 8亿元。各类项目合计总投资需1636亿元。从投资的布局看,用于农业主产区的 投资为1073亿元,占总投资的65.6%。   “十五”期间继续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自筹资金(包括集体和农民自筹现 金及以物折资)与其他资金(包括银行贷款)配套投入。总投资1636亿元的来源 构成是:中央财政资金投入480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61亿元,自筹资金2 51亿元,其他资金444亿元。   中央财政资金可通过以下渠道筹集:正常中央预算安排390亿元(以“九五” 期末46亿元为基数,每年平均增加10.7亿元);利用回收的中央财政有偿资金 安排历亿元(其中2001年安排11亿元,以后每年增加l亿元)。这样,“十五” 期间中央预算共安排455亿元,年均增长16.5%,与“九五”期间中央财政收 入增长幅度持平。另外,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折合人民币25亿元,其中:2001年、 2002年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折合人民币每年5亿元,200 3年至2005年争取利用世行农业科技项目贷款折合人民币每年5亿元。   (“十五”农业综合开发任务、投资和预期效益见附二)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政策措施   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必须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投入机制,调整完善投入政策。“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 “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国家补助,配套投入,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民是农业综 合开发的投入主体,国家的投入主要起引导作用,属补助性质。农民投资投劳搞开发, 不属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中要求取消的“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范围。在实 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避免引起误解。中央和地方财政要 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十五”期间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增长幅 度应高于“九五”的水平,在预算中优先安排。要采取贷款贴息、股份制经营等方式, 引导银行贷款、外资及其他资金投入。同时,要充分照顾地方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调 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集体和农民自筹的配套办法。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向政策,突 出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投 资。完善资金使用政策,遵循公共财政和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原则,调整中央财政资金 无偿与有偿投入比例,适当调减有偿资金比例。   (二)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科 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不断完善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项目管理方面,要 认真做好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制度,提高立 项的科学性;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加 强项目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工作。积极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资 源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新型节水管理机制。在资金管理方面,要积极推行资金报 账制和有偿资金委托银行贷款制,逐步推行项目资金公告(示)制;严格实行项目资 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 定的要严肃查处。同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排要与其他农口部门项目相衔接,避免 重复建设,提高综合效益。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检测检验体系。适当扶 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农 产品交易平台,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气象信息及进出口信息等服务。 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的市场准入制 度,健全检测检验的规范和手段,发展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相结合,加 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 农业综合开发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一是全面提 高农产品的质量,努力按国际通行的质量和安全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积极扶持安全、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二要大力扶持具有比较优 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突出扶持劳动 密集型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三要加大对龙头 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提高农业组 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积极探索产权管理的途径和办法,确保农发国有资产保全增效。为了维护农业 综合开发国有资产国家所有者权益,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国有资产保全增效,要积极探 索如何建立明晰的农发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抓紧制定农发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政策规 定,明确农发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指导原则和管理形式,加强对农发国有资产的管理 和监督,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制,确保竣工的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提高农发国有资产 的经营和使用效益。先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国有资产管理试点,在取得经 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   (六)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搞好部门协作。“十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任 务非常繁重。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发挥农业综合 开发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的作用,明确和健全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职能。进一步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素质,培 养适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理顺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与有关部门的 工作关系,加强配合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本着对广大农民高度负 责的精神,用好每一笔资金。适应新阶段的工作要求,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 方法,不断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努力完成“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和目标。   附:一、“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二、“十五”农业综合开发任务、投资和预期效益表(开发任务和投资)   三、“十五”农业综合开发任务、投资和预期效益表(预期效益) 附一: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一、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该地区要着力扶持优质、专用品种的粮食生产,建设大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优 质饲料作物生产基地,发展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等多种经营,促进粮食等农产品的转 化增值,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   1.东北平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内蒙古自 治区的东四盟(市)。   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质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建设;   以马铃薯、水稻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肉牛、奶牛、瘦肉型猪、肉鸡等畜禽产品养殖基地建设;   饲料、油脂、淀粉及肉、奶产品加工业。   2.黄淮海平原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西部)、安徽、江苏(西北部)5 省。   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双低”油菜、优质棉花、优质水稻基地建设;   发展秸秆养牛,建设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冬春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   京广、京沪沿线禽蛋生产基地建设。   3.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3省。   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   淡水产品、生猪、禽类等生产基地建设;   干果、绿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包括山东(东部)、江苏(东南部)、 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及大中城市郊区。   该地区要着力扶持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积极扶持适应 国际市场要求的农产品生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1.山东、江苏区:包括山东省(东部)、江苏省(东南部)。   品质好、耐储运、加工兼用型无公害及名特新稀品种的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高档鲜销果品、优质干杂果品和加工专用果品生产;   海淡水特种鱼类、蟹类、贝类和奶业、水禽、珍稀动物的养殖基地建设;   蔬菜、水果、水产品的速冻和保鲜s   以优质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奶制品、肉类畜产品加工。   2.东南沿海省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海南4省。   乌龙茶、柑橘、香蕉、荔枝、龙眼、绿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橡胶等热带作 物生产基地、反季节蔬菜、花卉基地建设;   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   以杉、松、竹为主的用材林生产基地,以油茶、油桐、胡桃为主的木本粮油生产 基地建设;   水产品、肉制品及特色农产品的加工。   3.大中城市郊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及 其他大中城市的郊区。   特种蔬菜、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名优果品、反季节果品及适于加工的 果品基地,高档、特色花卉基地建设;   名优海珍品养殖基地建设;   蔬菜、果品、水产品、肉制品加工。   三、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 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山西、西藏等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该地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积极发展农产 品加工,把特色初级农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1.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和宁夏(部分地区)等 省(区)。   肉羊、奶牛、肉牛等畜产品养殖基地建设;   优质种牛、种羊繁育基地及贮运基地建设;   肉类、奶制品、毛皮加工和饲草料加工。   2.黄土高原区:包括陕西、山西(中西部)、甘肃(中部和东部)等省。   具有竞争优势的苹果、烤烟、金针莱、花椒等产品的生产、贮藏和加工。   秋淡蔬菜基地及红枣、仁用杏、板栗、核桃、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3.甘新区: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优质高产棉花基地、优质高产高糖糖料基地建设;   香梨、葡萄、薄皮核桃、中药材和无公害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肉羊、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建设;   牛、羊肉、皮、毛的加工。   4.青藏高原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高原春油菜、反季节蔬菜、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耗牛、藏羊等畜禽、冷水鱼等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   牛、羊肉、皮、毛的加工。   5.西南区:包括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重庆等省(市)。   优质高产高糖糖料基地、优质油菜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建设;   反季节蔬菜基地、柑橘等热带水果基地建设;   花卉、红茶、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生猪、珍禽等畜禽产品养殖及加工。 附二:“十五”农业综合开发任务、投资和预期效益表(开发任务和投资)                开发任务        土地治理            多种经营                两优基地    种植项目 省 行 改造中低 节水农 草原 农业 优质粮 优质饲 经济 蔬菜 (区、次 产田(大 业示范 (场) 生态 食基地 料作物 林 市) 部分发展 建设 工程 基地 节水) 建设 1 2 3 4 5 6 7 8 合计 1 16646 1554 1504 1443 4l63 1343 775.00 171.00 北京 2 152 17 20 50 54 74 29.76 4.00 天津 3 167 25 2 29 44 4 3.61 6.00 河北 4 632 87 252 360 9.38 9.32 山西 5 407 50 8 26 90 50 16.58 3.18 内蒙古6 549 61 500 122 87 61 7.7l 3.07 辽宁 7 750 74 20 135 90 68 27.54 4.47 吉林 8 701 70 150 200 100 63.29 8.00 黑龙江9 900 43 60 483 l04 1.27 1.00 大连 10 87 30 22 15 10 3.52 1.00 上海 ll 80 20 20 1.94 2.00 江苏 12 790 60 83 83 32.08 19.27 浙江 13 493 33 17 10 2.93 5.00 安徽 14 804 70 120 30 23.44 5.00 福建 15 350 60 1 250 1 20.51 2.00 江西 16 660 46 4 51 175 90 58.60 5.00 山东 17 837 104 30 10 283 80 41.02 13.00 青岛 18 173 22 18 45 7 4.98 1.00 宁波 19 150 5 10 1.76 2.00 厦门 20 15 5 2 10 5 2.93 1.00 河南 21 763 81 6 377 6 23.70 10.74 湖北 22 709 50 10 20 100 4 41.02 13.01 湖南 23 672 60 10 154 51.57 8.00 广东 24 500 10 70 17.58 3.26 广西 25 561 50 56 65 256 58 70.44 7.89 海南 26 200 33 15 47 12 23.64 7.59 深圳 27 6 1 11 0.18 0.30 重庆 28 330 6 100 10 39.84 3.26 四川 29 720 96 57 33 45 4 11.73 3.26 贵州 30 263 52 5 158 10 10 11.73 3.26 云南 3l 500 20 20 85 30 64.46 4.34 西藏 32 178 2 150 9 15 0.32 0.15 陕西 33 650 40 ll 96 100 65 31.65 3.00 甘肃 34 387 33 170 78 50 8.79 2.17 青海 35 150 30 200 15 5 0.59 1.00 宁夏 36 147 10 50 55 50 60 2.93 0.50 新疆 37 529 43 32 50 5 ll 9.67 1.00 兵团 38 273 35 40 19l 11.73 农垦 39 411 20 20 5 300 50 0.62 2.00 海南 40 农垦 中央 41 农口 部门 养殖项目 科技示范 省 水产   畜禽 加工及 高新科 科技推 农业现 投资(万元) (区、 养殖   养殖 服务项 技示范 广综合 代化示 市)  (万只) 目(个)项目 示范项 范项目 (个)目(个)(个) 9 10 11 12   13   14    15 合计 376.00 12000.00 2300 130  170  100 16362097.78 北京 13.78 55.11 42 2   3   2 214008.94 天津 5.40 10.00 19 2   3   2 203539.05 河北 1.75 129.05 136 4   6   4 647170.70 山西 1.18 120.35 134 4   5   2 361238.14 内蒙古 3.29 900.19 48 5   6   4 623104.3l 辽宁 445.17 38 5   5   4 612770.37 吉林 7.22 650.49 56 5   5   4 650164.82 黑龙江 0.99 258.76 126 5   5   4 780610.74 大连 28.18 18 1  2   1 190818.58 上海 1.90 40.66 16 2  3   2 191012.99 江苏 50.99 371.25 190 4  5   4 675731.70 浙江 6.56 1758.65 104 3  5   3 503670.4l 安徽 6.56 428.23 80 4  6   4 637575.06 福建 6.68 152.74 128 4  4   3 406025.55 江西 39.06 1856.93 102 5  6   4 537556.28 山东 9.83 469.40 164 4  6  4 709016.37 青岛 4.13 18.95 15 2  2  2 183426.56 宁波 3.27 11.29 16 2  2   2 199073.46 厦门 0.67 15 l   1  1 51403.93 河南 3.9l 391.77 117 5   5  4 645513.42 湖北 65.54 456.47 40 4   6  3 576687.55 湖南 20.32 1439.89 128 4   5  3 610334.02 广东 6.56 169.71 36 5   6  3 397080.33 广西 64.16 35.49 98 3  4  2 429899.48 海南 7.74 23.38 49 2  4  2 295774.32 深圳 4.58 2.26 1 1  1  1 35209.94 重庆 0.65 282.33 24 3  5  2 328540.32 四川 0.99 790.68 40 5   6  3 652312.87 贵州 28.23 48 3   4  2 337841.59 云南 1.96 13.55 28 3   5  2 420062.40 西藏 0.60 12 2    122590.41 陕西 4.20 70.15 106 5   6   3 584579.09 甘肃 0.04 191.98 29 5 6  3 338766.08 青海 1.31 155.65 7 3 5  2 201947.50 宁夏 0.65 56.47 12 3 5  2 188281.63 新疆 0.65 95.17 26 5 5  3 432914.07 兵团 1.3l 56.47 5 4 6  2 277049.35 农垦 62.53 46 3 4  2 365136.83 海南   25000.00 中央农    718658.62 口部门 附三:“十五”农业综台开发任务、投资和预期效益表(预期效益) 省(区、行次 新增改  新增改   新增节 新增旱 市) 善灌溉  善除涝   水灌溉 作农业 面积  面积    面积 面积 1 2 3 4 合计 1 14473.96 6282.02 10006 2000.00 北京 2 164.84 83.52 100 天津 3 170.39 157.17 107 15.20 河北 4 666.38 90.92 627 45.87 山西 5 426.62 9.40 390 23.47 内蒙古 6 552.57 64.26 388 44.19 辽宁 7 689.20 211.00 388 43.29 吉林 8 654.97 222.98 465 45.93 黑龙江 9 880.89 332.70 306 55.49 大连 10 73.63 12.16 70 13.33 上海 ll 49.74 39.79 78 江苏 12 805.81 594.84 484 47.78 浙江 13 390.94 384.98 289 安徽 14 799.86 949.84 488 45.07 福建 15 347.67 97.49 264 江西 16 546.59 171.03 345 38.02 山东 17 869.71 482.52 681 50.13 青岛 18 129.88 56.74 90 12.98 宁波 19 88.65 102.60 40 厦门 20 10.19 4.42 8 河南 21 775.79 546.07 609 45.71 湖北 22 641.69 345.80 396 39.02 湖南 23 565.28 155.27 492 43.22 广东 24 413.04 151.28 342 28.60 广西 25 566.58 97.77 270 29.38 海南 26 227.43 34.99 113 深圳 27 2.52 1.53 2 重庆 28 258.08 142.20 132 95.11 四川 29 478.67 330.22 207 183.09 贵州 30 141.07 10.07 108 98.02 云南 3l 321.05 56.27 151 121.58 西藏 32 40.74 6.99 20 35.53 陕西 33 445.66 540 231.82 甘肃 34 225.11 240 135.33 青海 35 90.49 71 80.53 宁夏 36 32.26 101.84 25 76.44 新疆 37 399.51 414 168.27 兵团 38 197.8l 219 107.60 农垦 39 341.76 220.22 150 海南 农垦 40 中央 农口 部门 41 新增农民人 新增农业 实现农业 新增利税 吸纳农村 均年纯收入 总产值 增加值 (亿元) 劳动力 (元) (亿元) (亿元) (人) 5 6 7 8 9 合 计 1 390.09 15933.00 10180.00 4113.00 3152069 北京 2 583.60 218.35 139.49 29.20 40401 天津 3 595.20 207.64 132.67 49.72 36764 河北 4 288.00 660.20 421.82 30.22 24201 山西 5 207.60 327.71 209.38 99.48 58571 内蒙古 6 217.00 635.65 406.17 80.59 85102 辽宁 7 348.00 625.11 399.40 117.14 80279 吉林 8 326.00 663.26 423.77 90.04 149990 黑龙江 9 378.00 796.33 508.80 120.92 84864 大连 10 226.00 194.66 124.37 63.87 20323 上海 ll 498.00 194.86 124.50 12.46 900l 江苏 12 324.00 689.34 440.44 389.76 279915 浙江 13 337.00 513.81 328.29 46.92 1313l 安徽 14 398.00 650.42 415.57 167.84 122815 福建 1) 333.00 414.20 264.64 157.82 60267 江西 16 348.00 548.38 350.38 341.95 354837 山东 17 328.00 723.30 462.13 176.50 218815 青岛 18 398.00 187.12 11g.56 51.78 19647 宁波 19 248.00 203.08 129.75 42.98 46722 厦门 20 348.00 72.84 46.54 8.88 8295 河南 21 276.00 658.51 420.74 120.04 43642 湖北 22 290.00 578.10 369.36 200.15 44304 湖南 2J 256.00 622.63 397.81 176.26 180185 广东 24 348.00 405.08 258.81 12.86 38279 广西 25 248.00 438.56 280.2l 145.0l 231360 海南 26 398.00 301.73 192.78 79.15 58857 深圳 27 737.00 66.52 42.50 59.08 1605 重庆 28 244.00 335.16 214.14 42.49 22343 四川 29 206.00 665.45 425.17 164.34 546143 贵州 30 290.00 344.65 220.20 238.68 19729 云南 3l 208.00 428.52 273.79 119.94 18757 西藏 32 460.00 125.06 79.90 4.8l 2514 陕西 33 258.00 596.35 381.02 145.24 124715 甘肃 34 218.00 345.59 220.81 34.72 5900 青海 35 198.00 206.01 131.63 15.93 13071 宁夏 36 289.00 192.07 122.72 62.06 8478 新疆 37 418.00 441.63 282.17 85.26 33306 兵团 38 546.00 282.63 180.58 229.49 15156 农垦 39 1089.00 372.49 237.99 101.89 29785 海南 农垦 40 中央 农口 部门 41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