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金[2005]49号颁布时间:2005-06-21
2005年6月21日 财金[2005]49号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
民生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中国民族国际信托投
资公司,中煤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增强金融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准确核算损益,促进金融企业
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现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
执行。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将本办法转发给所辖各银行
和其他相关金融机构执行,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附件: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增强金融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准确核算损益,促进金
融企业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金融企业是指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
委员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
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城乡信用社等经营金融业务的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呆账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债权和股权资产
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包括一般准备和相关资产减值准备。
本办法所称一般准备,是指金融企业按照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用于弥补
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
本办法所称资产减值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债权和股权资产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
账面价值的部分提取的,用于弥补特定损失的准备,包括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和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其中,贷款损失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各项贷款预计可能产生的贷
款损失计提的准备,坏账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各项应收款项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
计提的准备。
第二章 呆账准备的提取
第四条 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应提取呆账准备,具体包括贷款(含抵
押、质押、担保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
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不含采用成本与市价
孰低法或公允价值法确定期末价值的证券投资和购买的国债本息部分的投资)、拆借
(拆出)、存放同业款项、应收利息(不含贷款、拆放同业应收利息)、应收股利、
应收租赁款、其他应收款等资产。
对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
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
资产,也应当计提呆账准备。
金融企业不承担风险的委托贷款等资产,不计提呆账准备。
第五条 金融企业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根据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余额的一定比例
提取一般准备。一般准备的计提比例由金融企业综合考虑其所面临的风险状况等因素
确定,原则上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一般准备由金融企业总行
(总公司)统一计提和管理。
金融企业应当按季对各项债权和股权资产进行检查,分析各项债权和股权资产的
可收回性,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产生的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
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对预计
可能产生的长期投资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第六条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为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含抵押、质
押、担保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
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拆出资金、应收融资租赁款等。
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两种。
专项准备是指金融企业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后,
按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的计提比例由金融企业
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
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
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
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
下浮动20%。
特种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特定国家、地区或行业发放贷款计提的准备,具体比例
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
第七条 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为存放同业款项、应收债券利息、应收股利、应收经
营租赁款、其他应收款等各类应收款项。
金融企业可参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计提坏账准备的资产进行风险分类,
并根据风险分类结果参照贷款专项准备计提比例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金融企业
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
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第八条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为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不含采用成本与市
价孰低法或公允价值法确定期末价值的证券投资和购买的国债本息部分的投资)。
对于有市价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一)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
(二)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
(三)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
(四)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
(五)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对于无市价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一)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
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
(二)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
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
(三)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
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
(四)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金融企业必须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及时、足额提取呆账准备。呆账准备提
取不足的,不得进行税后利润分配。
第十条 金融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应于每季度终了后30天内向主管财政部门提供
其呆账准备提取情况(包括计提呆账准备的资产分项、分类情况、资产风险评估方法、
呆账准备计提比例及变更情况),并按类别提供相关呆账准备余额变动情况(期初、
本期计提、本期转回、本期核销、期末数)。
第十一条 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对当地中央管理的金融企业分支
机构呆账准备提取的监督管理,对未按规定足额提取呆账准备,应当及时进行制止和
纠正。
第三章 账务处理
第十二条 金融企业按规定提取的一般准备作为利润分配处理。一般准备是所有者
权益的组成部分。
第十三条 金融企业提取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的资产质量提高时,应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增加当期损益。
第十四条 对符合条件的资产损失经批准核销后,冲减已提取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
对经批准核销的表内应收利息,已经纳入损益核算的,无论其本金或利息是否已逾期,
均作冲减利息收入处理。
已核销的资产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其核销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超过
本金的部分,包括收回表内应收利息和表外应收利息,计入利息收入。转回的资产减
值准备作增加当期损益处理。
第十五条 资产减值准备以原币计提,即人民币资产以人民币计提,外币资产以外
币或折合美元计提,人民币和外币资产减值准备分别核算和反映。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六条 金融企业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办法,报主管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以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
以本办法为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