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罚款没收财物管理规定(修正)
甘肃省委办发[1993]86号颁布时间:1993-12-12
1993年12月12日 甘肃省委办发[1993]86号
(省委省政府批准1993年12月12日 省委办发〔1993〕86号文发
布 1997年10月22日 省政府令第27号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罚款、没收财物以及追回赃款赃物的预算管理,保护公民、法
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罚款没收财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
授权的机构(以下统称执罚部门和单位)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对违法、违章的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处罚所取得的罚款、没收的非法所得和物资,以及依法
追回的贪污盗窃、行贿受贿等赃款、赃物。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执行罚没公务的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国家经济管理
部门,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内部查处的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贪污、盗窃
等案件追回的赃款、赃物。
第四条 违反财经纪律、税收法规、业务章程、合同协议的罚款处理,应执行有
关的财政财务制度,不适用本规定。
第五条 罚没收入和办案费用补助是国家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罚没收入与办案
费用补助本着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二章 罚没财物的管理
第六条 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之外,任何地方、部门和个人均无权擅自设置罚没
项目。
第七条 各级执罚部门和单位必须依据法律、法规授权的执罚范围向同级财政部
门填报《甘肃省罚款没收财物许可证申请表》,经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颁发
《甘肃省罚款没收财物许可证》(以下简称《执罚许可证》)。
各级执罚部门和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执罚许可证》规定的罚没项目、标准执行处
罚,不得擅自设置罚没项目或超越权限和滥用职权罚没。
有关《执罚许可证》的管理,按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同一行为违反多项法律、法规、规章的,数个单位联合执罚的,由联合
执罚的有关单位协调后统一处理;没有联合执罚关系的,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
定的外,由最先查获单位按其职权范围进行处罚,有关单位不得就该行为再予以处罚。
第九条 罚款没收财物票据实行逐级发放,分级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罚没票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罚款没收财物票据由省
财政厅统一印制。
罚款没收财物票据管理,按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各级执罚单位对罚没的财物,应设立专项帐册和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建
立和健全罚没财物交接、验收、登记、保管、定期结算、清仓和对帐制度。
第十一条 对尚未结案的暂扣财物,执罚部门和单位应妥善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结案后应上缴财政的,必须立即上缴财政。
第十二条 执罚部门和单位依法追回的贪污、盗窃等案件的赃款、赃物按下列原
则处理:
(一)原属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城乡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财物,除政
法机关判归原单位者外,一律上缴国库;
(二)原属个人合法财物均发还原物主;
(三)追回属于行贿受贿的财物一律上缴国库。
第十三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内部查处的,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贪污、
盗窃等案件追回的赃款、赃物,原则上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核准后归原单位注销
悬帐;原单位已作损失核销了的,一律上缴国库。
第十四条 执罚单位依法查处的罚没财物和追回应上缴国库的赃物,除国家法律、
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流通的商品,由执罚单位会同财政部门
和物价部门按质论价,确定底价后,可委托同级财政部门指定的拍卖行实行公开拍卖。
参与定价的部门不得内部事先选购。
没收的鲜活、粮、油商品,应委托当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就地拍卖。
不适合实行公开拍卖的没收财物和追回的赃物,由执罚机关会同财政部门进行处
理:
(一)金银(不包括金银首饰)、外币、有价证券、文物、药品等属于专管机关
管理或专营企业经营的物品,应及时交由专管机关或专管企业收兑或收购;
(二)属于政治性、破坏性的物品,以及国家禁止流通的文物,无偿交由专管机
关处理;
(三)淫秽物品、毒品、吸毒用具、赌具、非法计量器具、假冒商品、国家禁止
交易的进口旧服装等违禁品,以及其他无保管价值的物品,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或销
毁。
执罚机关按照上述规定核准处理的没收财物和追回应上缴国库的赃物,都应开列
清单(必要时可拍照),随缴库凭证存档备查。
第三章 罚没收入的收缴和使用
第十五条 各级执罚部门和单位依法收缴的罚没款、赃款,没收财物和赃物折价
收入均为罚没收入。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
海关、外汇管理局、铁路局等隶属中央的执罚部门和单位的罚没收入,50%上
缴中央财政,50%上缴地方财政。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查缉走私、贩私的罚没收入50%上缴中央财政,5
0%上缴地方财政。
第十六条 各级执罚部门和单位所取得的罚没收入,应在3日内上缴国库。对零
星收入,帐面余额不足1000元的,经本级财政部门同意,可每十五日上缴一次;
达到1000元的,应即时上缴国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拖欠、截留、坐支、挪用、私分罚没收入。
除确因错案处罚或错罚的外,财政部门一般不办理收入退库。
第十七条 各级执罚部门、单位取得的罚没收入,直接上缴同级财政部门。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内部查处追回应上缴国库的赃款和赃物折价款,
由发案单位上缴同级财政部门;移交司法机关结案的,由司法机关上缴同级政部门。
第十八条 各执罚部门和单位上缴罚没收入时,应采用“一般缴款书”缴库。有
关单位应按《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认真办理缴库手续。
第十九条 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预算收入科目,“其他收入类”中设“海关
罚没收入”、“工商罚没收入”、“缉毒罚没收入”、“政法罚没收入”、“物价罚
没收入”、“追回赃款和赃物变价款收入”、“其他罚没收入”“款”级科目及“审
计地方财政违纪罚没收入”“项”级科目,反映罚没收入情况;预算支出科目“其他
支出类”中设“办案费用补助”“项”级科目,反映专项支出情况。
第二十条 各级执罚部门应在每年元月底以前,根据上一年度的罚没收入和办案
费用补助支出情况编制本部门的决算草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 因违法、违章行为被处罚的款项,企业应从本单位的自有资金中支
付,不得计入产品成本;行政、事业单位应从本单位的经费包干结余或预算外资金中
支付;个人被罚的应由本人负责,不得以任何理由用公款报销。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以及执罚单位均不得向基层单位或执罚人
员下达罚没收入指标。绝不允许将罚没收入与本部门的经费划拨和职工的奖金、福利
挂钩,严禁搞任何形式的提留、分成和收入挂钩。
第二十三条 为保证行政、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行政、
司法机关办公、办案等所需的正常经费要给予保证。绝不允许行政、司法机关搞创
收。在预算安排上对这些部门不得实行“差额预算管理”或“自收自支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行政、司法机关办案经费不足部分可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核拨。
海关、外汇管理局、铁路局等隶属中央的执罚机关的办案费用补助由各机关的主
管部门向财政部领报。
公安、工商等部门用于缉私的办案补助费用由各机关的主管部门向财政部领报。
办案费用补助开支范围,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五条 各级执罚部门和单位应加强罚没收入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
和核算制度。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罚没收入的监督和检查。对拖欠、截留和坐
支罚没收入的,财政部门有权扣发其机关经费或通知银行从其经费存款中扣交;对实
行提留、分成和收支挂钩办法或者下达罚没收入指标的,要按违反财经纪律论处。
违反前款规定,经查证落实后,要给予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以党纪政纪处分,
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各级检查监督机关没收非法所得,并对有关
单位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制定罚款项目,随意调整罚款标准的;
(二)没有执罚权的单位或个人擅自执行罚没公务的;
(三)不按《甘肃省罚款没收财物许可证》所规定的罚没项目和标准执罚的;
(四)超越管理权限执罚的;
(五)擅自印制罚款没收财物票据的;
(六)没有申办《甘肃省罚款没收财物许可证》或不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罚
款没收财物票据的;
(七)擅自处理罚款没收财物的;
(八)将罚款没收财物票据交由无执罚权或他人使用的;
(九)执罚人员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二十八条 对妨碍执罚人员执行罚没公务或打击报复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
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过去有关文件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