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圳市财政法规库 > 正文

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0号颁布时间:2004-02-25

     2004年2月25日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0号   《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已经市政府三届一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予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李鸿忠 附件: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行政活动的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监督 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深圳市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信息是指深圳市各级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各级人民政府) 及其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 中制作、获得或掌握的依本办法应公开发布的文件、数据、图表等资料。   本办法所称网上公开是指将本条第一款所述政府信息在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深圳 市政府的公众信息网络(以下简称政府公众信息网)上予以发布。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 (以下简称信息发布责任单位)。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有义务将本办法第二条第一款所述的政府信息在其所建立的政 府网站上予以公开。   第四条 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应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真实的原则。   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公开的政府信息可以免费下载并在相关的政府部门使用。   第五条 本办法由市、区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公开的内容   第六条 下列政府信息应当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网站上公开:   (一)政府规章和与社会公众相关的其他政府规范性文件;   (二)经批准实施的本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城市规划、工 作目标及其实施情况;   (三)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决算及其执行情况;   (四)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五)深圳产业导向目录;   (六)本级政府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及其建设情况;   (七)本行政区域内公用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投资、建设情况,包括城市供水、供 气、供电管网的建设与改造,城市防洪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城市交 通建设工程、城市绿化工程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项目的建设;   (八)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包括法定图则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建筑 总量、建筑密度和高度;   (九)政府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设置、重要职能及调整变化情况;   (十)政府领导成员的履历、分工及调整变化情况;   (十一)公务员录用程序、结果;   (十二)重大突发事件的披露及处理情况;   (十三)向社会承诺办理的事项及其完成情况;   (十四)政府信访、监察部门以及行政复议机构的办公地点和通讯方式;   (十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向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供上述信息。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报送系统,信息提供单位应按规定的格式 报送有关政府信息。   第七条 政府各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在其所建立的网站上公开 下列与其职能相关的政府信息:   (一)机构设置、法定职责、主要负责人、办公地点和联系方式;   (二)与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三)职责范围内行政许可项目的法律依据、申请条件、数量、许可程序、许可 期限、许可结果,申请许可所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和申请书示范文本;   (四)职责范围内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收费对象、收费标准及其依据;   (五)职责范围内行政处罚的种类、处罚标准及其依据;   (六)职责范围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依据;   (七)重要专项基金、资金的使用情况;   (八)重要物资和服务的招投标采购情况,包括采购目录、定点供应商目录、招 标公告、中标信息公告;   (九)因依法履行职责而掌握的工商注册登记资料;   (十)省市一级学校的学位分布情况、各类学校录取分数线、中考和高考的准考 证号码及考试成绩;   (十一)公益彩票的收支情况;   (十二)工作岗位的供求情况;   (十三)交通管制和社会治安情况;   (十四)安居房分配的终榜名单;   (十五)土地供给总量信息、已供土地宗地信息、协议出让土地信息、土地使用 权市场交易信息、房地产市场情况;   (十六)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转让或重组情况;   (十七)举行听证会的情况;   (十八)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情况;   (十九)监督、投诉渠道;   (二十)与公众有密切关系的信息及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   转载由其他主体制作的信息应当注明其来源。   第八条 涉及下列内容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一)依照法律规定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商业秘密的;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发布的其他政府信息。   第九条 对于尚未确定是否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政府信息,应暂缓公开,依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对其性质予以确定后,再予以保密或公开。   第十条 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信息发布责任单位不予公开某一政府信息提出 异议时,相关单位负有举证责任,说明不予公开该政府信息的理由、法律依据、救济 途径和期限。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要求公开的内容已经通过政府公报、媒体等其他形式公开 的,相关单位应当给予必要的查询指引。   第十一条 各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应向本级文件集中管理部门或档案馆提供本单位的 政府信息目录。政府信息目录应当记录本部门所拥有的每条政府信息的名称、索引、 主题、基本内容的简单描述以及登录日期。文件集中管理部门或档案馆对政府信息进 行统一加工、整合后在本部门网站上提供查阅。   第十二条 各级档案馆和文件集中管理部门应对保密期满的政府信息予以解密,并 在本部门网站上发布。   第十三条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应保证其所发布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所公布 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   第十四条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应建立和完善本单位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程序。具有重 大影响的信息须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上网公开。   第三章 网站建设和维护   第十五条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网站,发布其职责范围 内的政府信息。   市政府网站(www.sz.gov.cn)是建立在政府公众信息网上的市政府对外统一发布 信息和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网上窗口。信息发布责任单位的网站须与市政府网站 (www.sz.gov.cn)相链接。   同时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需要共同整合后统一向社会发布以及本办法第六条所述 的政府信息须在市政府网站(www.sz.gov.cn)上发布。   第十六条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应遵守国家和地方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法 律、法规及相关的规定,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证本单位网站的安全运行。   第十七条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应做好各自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并由专职或专门的 工作人员负责网站内容的更新和维护。   第十八条 多个政府部门集中办公的场所应至少装配一台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计算 机,为有需要的个人查询相关的政府信息提供方便。   第四章 监 督   第十九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对各站点内容的更新情况按季度进行统计,将统计 结果报告市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并于下一月的前5天在市政府网站(www.sz.gov.cn) 上公布。   第二十条 公众可以通过公开投诉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反映其对政府信息网上公 开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政务公开主管机构应设立公开投诉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接受公众的投诉、意见 和建议,对网上公开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政务公开主管机构每年对各站点进行一次评议考核。评议考核的内容 主要包括更新率、网络安全性和公众的反映等。对评选出的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先进单 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并在市政府网站(www.sz.gov.cn)上和本市其他媒体上予以公布。   第二十二条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该单位进 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   (一)应公开的事项未公开的;   (二)公开的信息内容不完整的;   (三)未将应当公开的事项及时公开的;   (四)公开的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   (五)对已变化的内容未及时更新的;   (六)公开的内容泄露党和国家秘密的。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违反前款规定需要给予通报批评的,由同级政务公开主管机构 决定;对有关责任人员的纪律处分,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部门依职权决定。   第二十三条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八条的规定,隐匿或提供虚 假的政府信息,或者泄露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民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信息发布责任单位拒绝在网上公开与其利 益有密切关系的政府信息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的有关规定申请复议。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各区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