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市财政法规库 > 正文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若干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号令颁布时间:1997-03-17

     1997年3月17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号令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气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以及气象灾害防御、气 候资源利用等气象工作和活动,均应遵守《条例》和本规定。   第三条 市气象局是本市气象工作的主管机关,负责本市气象探测、预报、服务 以及气象综合管理等气象工作。   各区、县气象局负责本区、县的气象工作。   第四条 市和区、县气象局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根据首都社会发展和经 济建设的需要,按照国家和本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要求,积极发展本市地 方气象事业。   第五条 本市地方气象事业项目主要包括:   (一)为首都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以及重大社会政治活动服务的天气探测、预报以 及建立气象通信网及天气预警系统。   (二)为本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气象服务以及建立区、县以下农 村气象服务网。   (三)为本市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和人工消雨、消雾等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 以及组织实施防雷安全技术等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四)为城市节水节能、保护生态环境所需的天气、气候监测、分析评价等气象服 务和气象科研工作。   第六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计划、财政、城市规划 和建设等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促进和扶持气象事业的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 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有关事业经费分别纳入市、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 预算。   第七条 本市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统一由本市气象局所属气象台站按照职 责分工制作和公开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研究制作的本市气象预报,不得以任何形式 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八条 本市气象局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准确地制作和发布气象预报、灾害 性天气警报;对可能影响本市的暴雨、大风、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应当及 时报告市和有关区、县人民政府,为其指挥生产、组织防灾抗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第九条 气象台站的探测场地以及仪器、设备、标志和气象通信的电路、信道等 气象设施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挪用、占用或者损毁。   第十条 禁止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对气象探测有不利影响的工程建设 以及种植树木、设置污染源等活动;禁止其他无线发射装置占用和干扰气象专用频段。   设在本市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和特种观测站的探测环境保护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执行;一般气候站、辅助气象站、自动气象站探测环境保护办法由市气象局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一条 气象台站的站址及气象设施的设置应当长期保持稳定。确因工程建设 和城市规划需要迁移一般气象站的,建设单位应当提前一年报市气象局批准。   迁移和重建气象站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 确需在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 事先征得市气象局的同意,并应当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十三条 本市大中型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应当有市气象局参与对工程项 目的气象条件及其对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论证评估,保证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单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使用非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应当经过 市气象局审查、鉴定。   第十四条 通过本市广播、电视、报刊、寻呼台、大型广告牌等传播媒体向社会 公开刊登、播发的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应当是由本市气象局所属气象台站直 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   本市新闻、宣传等部门进行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新闻报道,应 当事先征得市气象局的同意。   第十五条 除公益气象服务以外,本市气象部门根据各行各业用户的实际需要, 向其提供专业气象预报、气候分析评价、气象资料、实用技术和科技咨询以及向经营 性传播媒体提供气象信息等,实行有偿服务。   第十六条 对违反《条例》和本规定的,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七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气象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1997年5 月1 日起施行。              (2)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