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益方科技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河南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豫政[2006]39号颁布时间:2006-07-13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铝工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煤化工是加工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关联度高的重化工产业,也是我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对于发挥我省煤炭资源优势,提高煤炭资源加工转化深度和附加值,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我省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煤化工产业经过50余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和一定基础。
  (一)总量初具规模,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2004年全省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利税25亿元,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二。甲醇产能达到100万吨,产量65万吨,居全国第一;合成氨能力达到474万吨,产量425万吨,化肥(折纯)产能400万吨,产量345万吨,均居全国第二;三聚氰胺产能达到4.5万吨,产量超过4万吨,居全国第一;甲胺燉DMF、焦油深加工等下游产品总量也居国内前列。高浓度化肥占化肥总量的近60%,高浓度氮肥占氮肥总量的70%,分别比“九五”末提高9%和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醇产能28万吨,占总产能的28%。
  (二)组织结构日趋合理,外向度有所提高。
  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呈现出向大企业集团集中的态势,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了中原大化、永煤集团、安化集团、义马煤气化、骏马化工、心连心化工、豫港焦化、蓝天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成为我省煤化工产业的骨干。国有煤化工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民营股份制企业约占全省煤化工企业总量的30%。骏马化工与昊华公司、豫港焦化与美国卡博特公司和上海焦化、永煤集团与正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安化集团新加坡上市等正在推进,开放型产业格局日渐形成。
  (三)技术进步取得成效,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
  我省煤化工企业通过引进和消化先进适用技术、设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中原大化节能型尿素生产、高压法三聚氰胺、大型复合肥装置等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氮肥企业采用连续富氧气化、全低温变换、节能型氨合成、气提法尿素生产等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综合能耗、产品质量等各项指标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吨氨综合能耗由2000年的1745公斤标煤降低到目前的1627公斤标煤,大中型企业尿素优等品率达到50%。
  虽然我省煤化工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但仍存在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少、装置能力小、技术创新不足、产业集中度低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体处于提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二、我省煤化工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我省煤炭资源丰富,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煤化工技术进步加快,“十一五”期间,煤化工产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一)石油价格上涨拓展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004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1.9%。预计到2010年,国内石油需求将达到4.5亿吨左右,石油进口量将突破2.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另一方面,世界范围石油短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发展,国际原油需求量呈上升态势。从石油供给看,世界范围已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不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国际原油生产量将在2007年达到8100万桶的最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石油价格走高攀升是长期趋势,整体已经很难低于45美元燉桶的水平。
  石油价格的持续高位增加了石油化工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煤化工产品的竞争力。从生产看,煤、石油、天然气一般均可作为化工原料,甚至一种产品三种原料技术路线并存。据有关专家测算,当石油价格高于40美元燉桶时,在缺油、少气、富煤的地区,使用煤化工路线生产甲醇、烯烃、二甲醚、甲醛、尿素等化工产品,生产成本较石化路线低5—10%,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了煤化工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煤化工技术开发步伐加快,壳牌粉煤气化、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大型低压甲醇合成、甲醇羰基合成制醋酸、鲁奇公司甲醇制丙烯、美国UOP公司甲醇制乙烯、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等一批新型规模化煤化工装置和关键技术已投入商业化运营并取得较好成效,为大规模发展煤化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也使任何煤种都能成为煤化工的原料。洁净煤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大大提高了煤的适用性、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以甲醇为原料生产醋酸技术可使生产成本较石化乙烯路线低15%,具有明显优势,已经被世界新建醋酸项目广泛使用。
  (三)煤化工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甲醇是生产烯烃和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料。随着市场对醋酸、甲醛、二甲醚等下游产品需求量的迅速扩大,甲醇需求将以年均12%左右的速度增长。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国内甲醇市场需求量在1200万吨以上,但目前国内规划建设的甲醇项目总能力约在1500万吨左右。未来甲醇市场发展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国内对甲醇下游加工产品需求增长较快,使得构建以甲醇为源头的煤化工产业链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二是鉴于国家目前严禁在普通汽油内添加甲醇作为汽车燃料,一些瞄准汽车燃料市场的甲醇生产企业将进一步发展甲醇深加工,这一产业的竞争将会加剧。
  根据国内有关部门对主要煤化工产品的市场分析,并综合考虑国内“十一五”期间新增产能情况,到2010年,烯烃、芳烃和二甲醚市场缺口较大,其中乙烯需求将达到2550万吨左右,缺口超过1000万吨;丙烯需求约为1700万吨,缺口超过500万吨。随着国家醇醚燃料替代政策的逐步实施,二甲醚需求将快速增长,醋酸、聚甲醛、三聚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等下游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因此,煤化工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四)企业对发展煤化工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我省煤炭资源丰富,在245亿吨保有储量中适宜发展煤化工的长焰煤和无烟煤的储量约90亿吨,资源条件优越。从煤炭加工增值角度看,煤炭发电可增值2倍,煤制甲醇可增值约4倍,甲醇进一步深加工为烯烃等化工产品则可增值8—12倍,因此,企业对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煤化工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我省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化工和煤炭企业也相继规划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煤化工项目,这些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在人才、资金上具有较好的支撑条件,为推进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要按照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兼顾电力发展与煤化工发展的资源平衡,坚持依托骨干企业、起点高、技术新、规模大、污染轻、效益好、具有竞争力的原则,重点发展甲醇、烯烃、醋酸、甲醛、二甲醚、尿素、三聚氰胺、二甲基甲酰胺、芳烃等9大主导产品,形成4条煤化工产业链,建设5个煤化工基地,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2010年,全省煤化工产业转化煤炭能力达到2000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形成甲醇生产能力550万吨,烯烃、醋酸、二甲醚、三聚氰胺、二甲基甲酰胺、聚甲醛、焦油深加工等下游产品生产能力700万吨以上,甲醇深加工率达到98%,基本形成资源优化配置、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链条有效衔接的煤化工产业格局。
  (三)重点任务。
  1.立足于煤炭转化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支撑,重点发展市场潜力大、有竞争力的4大产业链:
  一是甲醇—烯烃产业链。以煤制甲醇为原料,引进鲁奇公司甲醇制丙烯、UOP公司甲醇制乙烯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乙烯、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及酯、丁辛醇等下游加工产品,形成甲醇—烯烃煤化工产业链。到2010年,形成年产140万吨丙烯及下游产品的生产能力,年消耗甲醇160万吨,转化煤炭约4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
  二是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采用羰基合成制醋酸、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等新技术,重点发展醋酸、醋酐、醋酸乙烯、二甲醚、甲醛、聚甲醛、脲醛树脂、EVA树脂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到2010年,形成年产170万吨醋酸和醋酐、130万吨二甲醚、138万吨甲醛和37万吨聚甲醛等下游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年消耗甲醇约380万吨,转化煤炭760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33亿元。
  三是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以大型捣固焦生产为基础,实现煤焦油、焦炉气等副产品的集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针状焦、煤焦油苯品、酚、萘等深加工品,形成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到2010年,形成8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产品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65亿元。
  四是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产业链。着力

会员登录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