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益方科技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河北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种植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石政发[2004]8号颁布时间:2004-09-27

     2004年2月16日 石政发[2004]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石家庄市种植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 际,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石家庄市种植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选择 根据我市的自然资源及区位、经济、技术、市场等综合优势,结合农业部优势农产 品区域规划、省“五个一千万”工程规划,确定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蔬菜为 我市种植业三大主导的特色产业,优质油料、优质薯类、优质杂粮、中药材、牧草为我 市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通过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区域 结构和经营结构,推进农作物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 化经营水平,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种植业新格局。 (二)产业总体布局 依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和各县市区自然资源及技术、市场、经济等资源优势,我市藁 城、辛集、赵县、正定、无极、晋州、栾城、等东部平原县市为三大特色主导产业集中 生产区;平山、井陉、元氏、鹿泉、行唐、灵寿、高邑、矿区8个山区县为优质薯类、 优质小杂粮、中药材、牧草主要生产区;新乐、正定、行唐等北部滩区及黑龙港流域的 辛集市为优质油料集中生产区。 (三)发展目标 2004年,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0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面积225万亩, 蔬菜27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10万亩,优质油料120万亩,优质薯类60万亩, 优质杂粮50万亩,中药材20万亩,牧草15万亩。到2005年,全市优质专用小 麦面积35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250万亩,蔬菜28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30 万亩,优质油料130万亩,优质薯类80万亩,优质杂粮80万亩,中药材30万亩, 牧草30万亩。八大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250万亩,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80% 以上,优质特色农产品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无害化生产,特色优势产品商品率达 到80%以上。 三、产业规划 (一)优质专用小麦 1、区域布局 以藁城、辛集、晋州、无极、赵县、正定、栾城、新乐、高邑9个东部平原县(市) 为主,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集中规模生产,区域内2004年面积250万亩,2005 年达到300万亩,带动全市3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 2、品种选择 以强筋麦为主,主要品种以具有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8901”、“9409”、 “白硬冬2号”为主,示范推广“9415”等新优品种(系)。 3、发展规划 ——依托藁城、辛集、赵县、正定4个农业部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建设项目,突出 抓好10个万亩保优节本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 一肥水管理、统一收打、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辐射带动和整体提升我 市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水平。 ——以标准化生产为依托,突出抓好沧石路、藁梅路、石赵路、正无路4条集中产 业带,规模生产面积达到150万亩。 ——吸收龙头加工企业、种植基地、种植大户等参加,组建优质专用小麦行业协会, 定期召开行业协会年会,向会员提供市场、新品种、新技术等信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 度,提高我市优质专用小麦市场竞争能力。 (二)优质专用玉米 1、区域布局 以藁城、辛集、晋州、无极、赵县、正定、栾城、新乐、行唐、鹿泉、元氏、深泽、 高邑13个县(市)为主,发展优质专用玉米集中规模生产,区域内2004年面积2 00万亩,2005年达到225万亩。带动全市25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其 中优质饲用玉米200万亩,优质药用玉米50万亩。 2、品种选择 优质专用玉米以饲用、药用为主,饲用玉米在推广“农大108”、“冀丰58” 等粮饲兼用品种的基础上,加快“科多4号”、“中北410”等青贮品种和“高油1 15”、“鲁单203”等高蛋白、高油专用玉米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药用玉米 推广淀粉含量较高的“石玉7号”、“永玉1号”等。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普及推广, 提高品种的品质和产量。 3、发展规划 ——围绕畜牧大市建设,以藁城、正定、无极、辛集、晋州、行唐、鹿泉、新乐、 行唐、深泽等县(市)为主,建设200万亩饲用玉米生产区。在各畜牧小区建设万亩 青贮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抓好饲喂试验,推动我市饲用玉米的发展。 ——围绕“中国药都”建设,以赵县、栾城、高邑、元氏等县为主,发展高淀粉玉 米集中生产区50万亩。每县建设高标准生产示范区1万亩。同时搞好与淀粉、医药加 工企业的合作,实现优质优价。 (三)蔬菜 1、区域布局 以京广线、沧石线和环省会的城郊县为主,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涉及藁城、高邑、 无极、正定、新乐、鹿泉、辛集、栾城、晋州、深泽、灵寿、元氏等12个县(市)和 市内5区。2004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270万亩,其中设施生产面积达到110万 亩,2005年达到28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130万亩。 2、产业规划 ——以藁城、无极、高邑、正定、栾城、鹿泉、赵县、深泽、新乐等9个县(市) 为主建设250万亩蔬菜生产区,其中设施蔬菜达到120万亩。本着集中规模发展的 原则,每县(市)建设1个万亩以上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生产区。 ——以新乐、正定、鹿泉、深泽4个县(市)为主,建设15万亩大棚西瓜、甜瓜 生产区。 ——以灵寿、正定、元氏、新乐4个县(市)为主建设5万亩食用菌集中生产区。 ——以晋州、栾城、辛集、正定4个县(市)为主,建设3万亩温室草莓生产区。 ——以藁城、无极、栾城、正定、深泽5个县(市)为主,建设20万亩出口设施 蔬菜生产区。 (四)优质油料 1、区域布局 以新乐、正定、行唐、辛集、无极等县(市)为主,辐射藁城、晋州、平山、元氏、 鹿泉、赞皇等县(市),集中发展以优质花生为主的油料生产,2004年面积120 万亩,其中高油大豆10万亩;2005年达到130万亩,其中高油大豆20万亩。 2、产业规划 ——以新乐、正定、行唐、辛集、无极等县(市)为主,发展100万亩优质花生 集中产区,其中地膜花生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 ——以辛集、晋州、赵县为主,发展高油大豆20万亩。 ——依托新乐城安铺花生米批发市场的销售优势以及辛集天益油脂公司的加工优势, 搞好优质花生、大豆的产销衔接。 (五)优质薯类 1、区域布局 以灵寿、行唐、元氏、平山、赞皇、鹿泉等山区、丘陵区和新乐、无极、晋州的部 分滩地为主。2004年面积60万亩,2005年80万亩。 2、产业规划 ——依托行唐、元氏、栾城等地的粉条加工,在行唐、元氏、赞皇、无极、晋州、 新乐等发展高淀粉甘薯集中生产基地60万亩,其中脱毒薯30万亩。 ——以灵寿县红薯脯出口为龙头,以灵寿县为主,发展“北京553”等对路甘薯 品种集中生产区15万亩。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以平山、鹿泉、井陉等区为主,发展优质马铃薯生产5万亩。推广脱毒薯生产 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优质小杂粮 1、区域布局 以平山、井陉、元氏、赞皇、行唐、鹿泉、高邑等山区县(市)为主,辐射具有种 植习惯的辛集、赵县、晋州、无极4县(市)发展无公害谷子、杂豆等小杂粮生产。2 004年达到50万亩,2005年面积80万亩。 2、品种选择 以谷子为主,搭配种植杂豆、荞麦等。 3、产业规划 ——以辛集、赵县、晋州、无极等平原县(市)为主,建设谷子高产区20万亩。 ——平山、井陉、元氏、赞皇、行唐、鹿泉6县(市)各建设优质无公害小杂粮生 产基地5万亩。 (七)中药材 1、区域布局 以平山、赞皇、井陉、行唐等山区、丘陵县(市)为主,加上黑龙港流域的辛集市 及栾城县。2004年面积达到20万亩,2005年达到30万亩。 2、品种选择 根据我市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以发展瓜蒌、远志、知母、黄姜、丹参、枸杞等为 主。 3、产业规划 ——本着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建设主要品种集中生产基地:平山县5万亩瓜蒌基 地,5万亩黄姜基地;赞皇县2万亩远志基地;行唐县3万亩丹参基地;辛集市3万亩 枸杞基地等。大力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药材品质。 ——依托平山县化工厂、栾城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材订单 生产,强化产销衔接,实施以销定产。 (八)牧草 1、区域布局 依据畜牧大市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牧草生产,逐步实现我市种植业 结构由二元向三元的转变。重点发展区域涉及平山、鹿泉、正定、无极、藁城、栾城、 赞皇等7县(市)。 2、品种选择 依据我市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以苜蓿草种植为主,种植品种以“金皇后”、“WL 323”、"WL 324" 等为主,并不断引进新品种,适应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3、产业规划 ——以平山、赞皇、鹿泉为主,结合退耕还林,发展旱薄地牧草15万亩;围绕畜 牧养殖小区建设,以无极、藁城、正定、栾城为主发展农区牧草种植15万亩。本着集 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各县(市)区各抓好1个万亩示范区,并建设高标准高产示范方1 000亩。2004年,全市牧草种植15万亩,2005年达到30万亩。 ——围绕畜牧小区建设,在鹿泉、无极、藁城3县(市)安排饲喂试验,尽快拿出 试验数据,指导我市牧草业的发展。 ——依托省、市项目带动,购置一定数量的割草机、打捆机,组成牧草服务小分队, 为草农提供系列服务。 ——搞好产销衔接。一是依托平山县与俄罗斯、内蒙古等签订的牧草产销合同,搞 好订单生产。二是与三鹿集团、养殖大户等签订产销合同,以销定产,实现牧草的产业 化经营。 四、保障措施 八大产业是我市种植业的优势主导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必须下大力抓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市、县要实行主要领导包产业责任制,在全市尽快形成行政领导负 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服务保障体系,特别要借鉴河南省新乡市抓优质专用小麦产业的 做法,“政府引导、农商联手、产销衔接、企业运作”,按产业分工、产业化运作,按 照“市场认可”的原则,科学规划,实行区域化分品种规模种植,真正把我市的八大优 势产业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优势主导产业。 2、明确责任。在领导包产业的基础上,每个产业要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并实 行年度目标考核,奖惩分明,切实抓好落实。 (二)政策保障 1、按照八大特色产业规划,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好土地的 合理流转,使特色产业集中规模发展。 2、对八大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并根据贡献大小,每年筛选并重 奖特色产业领路人,包括龙头企业和规模种植大户。 3、对规模种植的特色产业集中生产区,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严禁乱占乱用。 (三)技术保障 1、实施良种工程。依据省会优势,依托国家、省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 势,进一步搞好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品种的研育和引进、筛选、示范,同时要强化种子加 工、包衣、包装各环节的管理,提高种子科技含量。小麦产业在藁城、辛集、赵县、正 定、无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繁种基地10万亩,其中原原种繁种基地200亩,原种繁 种基地2万亩,努力实现小麦种子统一包衣、统一供种;玉米产业在平山、赞皇各建设 优质玉米繁种基地2万亩,在藁城、赵县、鹿泉、正定4县(市)各建设优质专用玉米 引试基地100亩,不断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专(兼)用玉米新品种,尽快解决 优质专用玉米品种匮乏的问题。保持我市生产用种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2、实施科技工程。一是实施园区带动。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 农民受益”的原则,每个县(市)区对主导产业都要建设1- 2个高标准、成规模的示 范园区,使之成为特色农业区建设的科技龙头。二是利用农业“快易通”工程、农技电 波入户工程等,广泛快捷地为农民传递致富信息,强化特色优势产业的宣传力度,加快 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实施科技人员责任制,按产业分工,一包到底,并实行严格奖惩, 把新品种、新技术尽快传递给农民,在生产中发挥效益。 3、实施品牌工程。各优势产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到2005年,八大优 势产业集中生产区,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基本实现小包装上市,品牌化销售。培 育、扩大优势品牌品种集中规模生产,加大品牌注册力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 力。 4、实施产业化工程。一是围绕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各产业都要培育建立起1 —2个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龙头企业带动面积不小 于20万亩。二是各产业都要建立健全各种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 织化程度。三是各县(市)区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经常组织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见 面活动,互通信息,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我市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资金保障 八大优势特色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各级每年应筹措一定数额的资金给予支持和 培育,要重点抓好对龙头企业、新品种引育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行业协会 建设等扶持,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会员登录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