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时间:2021-01-04
近年来,湖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用足用好税费政策,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抓减税降费,增添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高位推动,强化组织保障。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减税降费落实工作,建立由常务副省长任召集人,财政、税务、人社等十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二是精准施策,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在中央授权范围内,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顶格执行地方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梳理发布《支持疫情防控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出台一揽子减负措施,着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三是强化督导,打通“最后一公里”。全面开展调研评估和监督检查,建立问题登账销号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两年来,全省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近1100亿元。中央深改办内部刊物予以专题推介,中央督导调研组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中央媒体进行了全面报道。
抓政策创新,激发内外需求潜力
一是创新出台“一城一策”房地产调控税收政策,打造“房住不炒”的“长沙模式”。率先在长沙市实施二套房契税新政,提高二手房交易个税核定征收率,搭建财税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平台,助力长沙打造“房价洼地、幸福高地”,得到住建部等中央部委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二是创新推出发票“三次开奖”,以“小发票”服务税收治理“大格局”。创新开展“互联网+发票有奖”活动,在全国首开“三次开奖”先河,强化以票管税效果。1—11月,我省个人消费开票率达37.2%,较去年同期提高约5个百分点。财政部在内部刊物进行了推介。三是创新实施关税“一揽子政策”,助力湖南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积极争取关税政策先行先试,中非经贸博览会与国际宝石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出台自贸区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探索开展深加工结转、二手设备出口等管理措施创新。1—11月,湖南省进出口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9.8%。
抓引导激励,增强循环内生动力
一是注重普惠支持,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财政奖补政策,建立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机制。近三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0%以上。二是注重杠杆撬动,推动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统筹2亿元资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平台支持发放消费券,带动人气回流和消费回补,消费杠杆率达到1:13.6。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措施,惠及全省1044万人,人均减负1478元。1—11月,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三是注重强链补链,推动资金流向产业建设的“主战场”。连续三年统筹整合省级专项,支持“五个100”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鼓励市县培植涵养税源。省级制造强省专项资金的70%以上,集中用于支持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大力支持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岳麓山国家大科城建设。出台移动互联网财税政策3.0版,助力长沙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五城”。
抓协同联动,提升财政统筹能力
一是强化收支统筹。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收回省直部门非重点、非刚性支出40亿元,全部用于支持市县减税降费及保“三保”。加大财力下沉力度,省对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同比增长31%。划定“六条红线”、建立“四项机制”,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严肃财经纪律。11月20日,国务院主要领导在全国经济形势视频会议上,对我省有关做法给予肯定。二是强化数据共享。上线运行湖南电子财政信息化系统。在全国率先搭建覆盖所有省直涉税部门,贯通所有市县区的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堵塞税费征管漏洞,保障税费政策贯彻落实。三是强化财审联动。建立财政审计协同联动机制,把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规范税费收入征管等纳入财审联动范围。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许达哲(时任省长)作为地方唯一代表就此项工作作经验交流。
下一步,湖南财政将按照中央部署,提质增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用好用足各项税费政策,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为湖南“十四五”顺利开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