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益方科技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辽宁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辽宁省关于改进劳动教养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颁布时间:1981-07-27

     1981年7月27日    辽宁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关于办好劳动教养的批示和规定,结合 我省的实际情况,对有关劳动教养工作的几个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当前,我省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送劳动教养的有相当数量,认真改进和加强 劳教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劳动教养是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一种办法,它的根本任务是既改造人,又造就人,经过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和 劳动锻炼,把劳教人员改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材。   劳动教养场所的设立,要从有利于综合治理出发,不宜过分集中,并应逐步转为 以市办为主。女性劳动教养场所,可由省统一设立。   劳教单位的生产是纳入地方计划的,针对劳教人员期限短、流动性大、城市青少 年多、劳动工时短等特点,尽可能从事一些技术简单的工业、手工业、加工业和建材 业的生产为宜,使他们在劳教期间学到一技之长,为解除教养后就业创造条件。对送 偏僻地区的劳教人员,除从事工业生产外,也可以搞一些农副业生产及其他多种经营。   当前劳教场所十分拥挤,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规定,督促占用劳改、 劳教场所的单位,尽快退还给劳改、劳教单位。如果占用单位确有困难或根本退不了 的,要主动与劳改 、劳教单位协商,拿出部分资金补贴劳改、劳教单位另选场所。   劳教单位的教学、生产、生活用房等基建项目,计划部门按照中央规定列入预算 之内,逐年解决一些,以适应教育改造工作的需要。   二、要贯彻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针。劳教单位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教育人和改 造人出发,教育感化第一,生产劳动第二,生产指标不要定得过高。要保证教育时间, 解决好教育与生产的矛盾,防止以劳代教或只劳不教片面追求产值的倾向。   要把劳教人员中的成年与少年、男性与女性分别编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 教育。文化学习要按现有文化程度分班。对少数表现不好、不服改造的劳教人员,要 单独编队,配备较强的干部进行管理教育。   对改造表现明显不好、解除教养对社会有危险的劳教人员,可以留院考察一段时 间,以观后效。   要注意劳教政策,严禁打骂、体罚或变相体罚。   三、严格区分逮捕判刑与劳动教养的界限,不要把构成犯罪应逮捕判刑的人送去 劳动教养。严格区分劳动教养与治安处罚的界限,不要把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人 送劳动教养。严格区分违法犯罪与一般性错误的界限,不要把一般性错误或偶尔失足 者送劳动教养。   对劳教人员的申诉,教养院要及时传递,原审批机关或同级人民检察院要认真复 查,作出处理结论。   四、关于劳教人员的婚姻和休假问题。对于劳教前确有婚约双方要求结婚的,或 已经离婚双方又要求复婚的,可以允许结婚或复婚。   劳教人员在星期天、节假日就地休息。对劳教人员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可酌情准 假回家。但要严加控制,其中对改造表现不好,有社会危险性的劳教人员,要由单位 或家长负责接送。劳教人员回家期间,要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报告,假满归队时,派 出所应根据其表现签署意见。   五、关于社会安置就业、就学问题.违法犯罪青少年经过改造后,就业、就学以 及其他待遇,应与社会青少年一视同仁,不要歧视。对在学龄的,原学校负责接收, 按实际文化程度插班学习;保留公职的,原单位负责安置,原单位合并的,由合并后 的单位安置,原单位撤销的,由上级主管部门安置;属于城镇待业青年,要与城镇待 业青年同样对待。对无家可归或家庭确有特殊困难的,在安置就业问题上要予以适当 照顾。   六、关于劳教干部问题。增加劳教干部数量,提高干部素质,是做好劳动教养工 作的重要因素。劳教干部的配备,除参照地方同等类型企业的标准配备生产、政工和 管理干部外,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文化教员。各单位不准使用劳教人员代替干部做管 教工作。干部和师资的来源,可以从师专毕业生或愿意从事劳教工作的中、小学教师 中选调一部分中、青年教师。   劳教干部工作时间长,比较艰苦,应按照中央和省有关的文件规定,给予岗位津 贴。   要加强对劳教工作的领导。劳教工作干部要认真学习和遵守法制,善于调查研究, 不断总结与交流经验,提高劳教工作的质量。对教育改造的成果和发现好的典型, 要及时宣传报道,切实把劳动教养院办好。                                     (3)

会员登录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